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卫生高级职冲刺密卷答案公布(A4),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卫生高级职冲刺密卷答案公布(A4),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厥逆证可见于( )
  A. 乌梅丸证 
  B. 白虎汤证 
  C. 栀子豉汤证 
  D. 茯苓甘草汤证 
  E. 四逆汤证 
 
2. [多选题]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一书中用于治疗下列哪些病证( )
  A. 虚劳腰痛证 
  B. 消渴下消证 
  C. 痰饮微饮证 
  D. 脚气少腹不仁证 
  E. 转胞不溺证 
 
3. [单选题]在《伤寒论》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
  A. 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 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C. 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 
  D. 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E. 以上都不是 
 
4. [多选题]伤寒未两感时,第五日的表现有( )
  A. 口渴 
  B. 舌于 
  C. 咽干 
  D. 口燥 
  E. 烦满 
 
5. [多选题]下列哪几项属《灵枢·营卫生会》关于老人之“夜不瞑”的病理
  A. 肌肉枯 
  B. 气血衰 
  C. 胃不和 
  D. 气道涩 
  E. 夜溺频 
 
6. [多选题]暍病中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成是( )
  A. 人参 
  B. 石膏 
  C. 甘草 
  D. 知母 
  E. 粳米 
 
7. [单选题]半夏厚朴汤的药物组成除外半夏、厚朴,还有
  A. 生姜、海藻、昆布 
  B. 茯苓、干姜 
  C. 茯苓、生姜、苏叶 
  D. 干姜、瓜蒌仁、桔梗 
  E. 生姜、香附 
 
8. [多选题]《素问·咳论》中指出:五脏受邪致病,微则为咳,甚者为( )
  A. 为呕 
  B. 为泄 
  C. 为喘 
  D. 为痛 
  E. 为满 
 
9. [单选题]桃核承气汤中,用桂枝的主要作用是
  A. 调和营卫 
  B. 通阳化气行水 
  C. 通经活血 
  D. 温通心阳 
  E.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10. [多选题]《金匮要略》论述妇人杂病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A. 虚 
  B. 实 
  C. 结气 
  D. 血瘀 
  E. 积冷 
 
11. [多选题]患者少腹刺痛,大便色黑,此为下焦蓄血证,治法方药应选
  A. 活血化瘀 
  B. 理气止痛 
  C. 通腑泄热 
  D. 少腹逐瘀汤 
  E. 桃核承气汤 
 
12. [多选题]应及早或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的包括
  A. 男性,40岁以上,突然出现呕血或黑便者 
  B. 慢性萎缩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者 
  C. 胃溃疡经治无效,且X线下溃疡增大者 
  D. X线下息肉小于2cm者 
  E. 拟诊良性溃疡,胃酸缺乏者 
 
13. [多选题]温邪的共同特性主要有( )
  A. 温热性质显著,致病后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B. 从外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C. 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 
  D.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或转化,如热灼成燥、热蒸湿动、寒郁化热等 
  E. 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如风热病邪首先犯肺,暑热病邪径犯阳明,湿热病邪困阻太阴脾 
 
14. [单选题]半夏厚朴汤的治法是
  A. 解郁化痰,顺气降逆 
  B. 活血通瘀 
  C. 破气散结 
  D. 祛瘀逐痰 
  E. 化痰利咽 
 
15. [多选题]叶天士认为,三焦之邪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在哪些脏腑:( )
  A. 脾 
  B. 肺 
  C. 募原 
  D. 肠 
  E. 胃 
 
16. [多选题]下列哪些症状为清燥救肺汤与沙参麦冬汤所共有( )
  A. 身热 
  B. 口渴 
  C. 干咳 
  D. 气逆而喘 
  E. 苔薄白或薄黄而燥 
 
17. [多选题]厥证治法包括( )
  A. 回阳救逆法 
  B. 辛寒清热法 
  C. 寒温并用,安蛔止痛法 
  D. 舒肝解郁法 
  E. 温胃化饮法 
 
18. [单选题]据《灵枢·水胀》篇所述,肠蕈是因寒邪客于
  A. 子门 
  B. 肠内 
  C. 肠外 
  D. 子宫门 
  E. 胸腔 
 
19. [多选题]息风法常配合使用的治法有( )
  A. 清气法 
  B. 凉血法 
  C. 祛湿法 
  D. 攻下法 
  E. 清营法 
 
20. [多选题]清营凉血法的作用是:( )
  A. 清营泄热 
  B. 清热燥湿 
  C. 滋养阴液 
  D. 通络散血 
  E. 凉血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