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宝典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历年考试真题下载(I3),更多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关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制以下哪项不对
A. 主要为组织缺氧
B. CO与Hb有较强亲和力
C. COHb失去携氧能力
D. COHb易解离
E. 全身和中枢缺氧症状为主
2. [单选题]不属于硝酸甘油作用机制的是
A. 降低室壁肌张力
B. 降低心肌耗氧量
C. 扩张心外膜血管
D. 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
E.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3. [单选题]代谢酶的单功能诱导剂发挥作用是通过
A. AhR结合
B. CAR结合
C. PXR结合
D. Nrf2结合
E. PPARα结合
4. [单选题]有关体细胞突变的后果,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 可使体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分裂
B. 可使体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增生
C. 不具有传递性质
D. 是癌变的基础
E. 也是致畸的基础
5. [单选题]以下关于增强子的叙述错误是
A. 增强子决定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
B. 增强子是远离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
C. 增强子作用无方向性
D. 增强子在基因的上游或下游均对基因的转录有增强作用
E. 增强子只在个别真核生物中存在,无普遍性
6. [单选题]以下是对健康促进学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健康促进理论在学校场所的具体运用
B. 健康促进学校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C. 健康促进学校需要调动多方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
D. 动员政府参与是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最重要的措施
E. 资源不足、条件差的学校没有开展健康促进学校的条件
7. [单选题]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发展规模;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以及
A.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B. 维护城市文脉,改善景观环境
C. 加强安全防患
D. 促进人际交往
E. 以上都是
8. [单选题]流行病学中的偏倚分为
A. 住院偏倚,测量偏倚,转诊偏倚
B. 住院偏倚,测量偏倚,信息偏倚
C.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D. 测量偏倚,混杂偏倚,回忆偏倚
E. 混杂偏倚,住院偏倚,回忆偏倚
9. [单选题]那种给药途径常发生首关消除
A. 舌下给药
B. 直肠给药
C. 口服给药
D. 气雾吸入
E. 肌肉注射
10. [单选题]某地夏季暴发肠道疾病的流行,调查发现,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且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为了尽快控制疾病的流行,应采取的对策是
A. 对症治疗
B. 应用抗生素
C. 隔离患者
D. 对污染水源立即采取净化和消毒措施
E. 对患者家里进行消毒
11. [单选题]煤工尘肺的主要病理改变是
A. 结节型
B. 团块型
C.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D. 尘斑和尘斑灶周围肺气肿
E. 胸膜增厚
12. [单选题]如果研究开始时研究人群病例已经产生,则不能进行
A. 队列研究
B. 前瞻性队列研究
C. 回顾性队列研究
D. 双向队列研究
E. 病例对照研究
13. [单选题]预防过敏性哮喘发作的平喘药是
A. 沙丁胺醇
B. 特布他林
C. 色甘酸钠
D. 氨茶碱
E. 异丙肾上腺素
14. [单选题]脂水分配系数高的化学物
A. 易溶于水,易于吸收,易随尿排出
B. 易溶于水,难于吸收,易随尿排出
C. 易溶于水,难于吸收,难随尿排出
D. 难溶于水,易于吸收,难随尿排出
E. 难溶于水,难于吸收,易随尿排出
15. [单选题]一名9个月的婴儿接种减毒水痘病毒疫苗,结果在其接种部位发生了进行性肌坏死性损伤,这种接种反应可能是由于
A. B细胞缺陷
B. 对佐剂反应
C. 补体缺陷
D. T细胞缺陷
E. 吞噬细胞缺陷
16. [单选题]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已确认氯甲甲醚、石棉和砷等为人类致癌物。欲早期发现这些毒物所致职业性肿瘤,定期健康检查时应常规检测的项目是
A. 胸部X线拍片或痰细胞学检查
B. 膀胱镜检或小便沉渣中脱落细胞检查
C. 肝脏B超或肝功能试验
D. 血液学检查
E. 血、尿常规检查
17. [单选题]用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资料分布特点的是:
A. 正偏态分布
B. 负偏态分布
C. 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D. 对称分布
E. 任何分布
18. [单选题]下列糖类中属于寡糖的是
A. 水苏糖
B. 海藻糖
C. 麦芽糖
D. 乳糖
E. 核糖
19. [单选题]9~11岁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的适宜量为
A. 每周训练1~2次,每次半小时
B. 每周训练1~2次,每次1小时
C. 每周训练2~3次,每次1~1.5小时
D. 每周训练3~4次,每次1~1.5小时
E. 每周训练3~4次,每次2时
20. [单选题]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除外
A. 生长迟缓
B. 致畸作用
C. 功能不全或异常
D. 胚胎或仔胎致死作用
E. 母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