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烧伤外科医学高级职称(副高)冲刺密卷答案(I4),更多烧伤外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患者,男,被1万伏高压电击伤双上肢、双下肢,否认外伤及呼吸心跳停止病史。于伤后16h就诊,体检发现:患者极度烦躁,心率158/分,血压90/80mmHg,双上肢肿胀明显,桡动脉搏动微弱,皮温低,尿液呈酱油色。双上肢创面宜立即采取
A. 切痂植皮手术
B. 暴露疗法
C. 切开减张术
D. 神经血管探查术
E. 包扎疗法
2. [单选题]男,66岁,1天前开始出现左侧胸痛。有"高血压"5年,"糖尿病"3年。且伴有肥胖。该患者最佳主诉选择为
A. 高血压5年
B. 糖尿病3年
C. 肥胖3年
D. 左侧胸痛1天
E. 高血压糖尿病3年
3. [单选题]烧伤创面外用药磺胺米隆的常用浓度为
A. 0.5%~1%
B. 1%~5%
C. 5%~10%
D. 15%~20%
E. 20%~30%
4. [单选题]女性,8岁,头面部烧伤4小时入院,浅Ⅱ度6%,首选的处理方法是
A. 半暴露疗法
B. 暴露疗法
C. 包扎疗法
D. 湿敷疗法
E. 手术疗法
5. [单选题]寒邪致病,症见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 )
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 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C. 寒性凝滞,痹阻经脉
D. 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E. 寒邪入里,直中三阴
6. [单选题]目前国内对烧伤面积的估计应用最多的方法是( )。
A. 华氏加分法
B. 柏氏法
C. 中国九分法
D. 中国十分法
E. 手掌法
7. [多选题]下列有关浅Ⅱ°烧伤的描述,正确的有
A. 创面常需手术植皮才能愈合
B. 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1~2周愈合
C. 正常愈合后一般不留瘢痕
D. 一般不伤及基底细胞层
E. 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件
8. [单选题]肺总量包括
A.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B. 肺活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C.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功能残气量
D. 潮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
E. 肺活量、功能残气量
9. [单选题]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 )
A.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3~7天愈合
B. 浅Ⅱ度烧伤伤及真皮浅层,约2周愈合
C.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3~4周愈合
D. Ⅲ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肌肉、骨骼等,一般需植皮才能愈合
E. 窄条状或小块Ⅲ度烧伤可由周围皮肤爬行修复
10. [单选题]肢体烧伤焦痂切开减张术,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A. 切开减张范围不应超过焦痂边界
B. 切开的深度以有新鲜出血为准
C. 切开深度达脂肪层即可
D. 切开深度应以充分缓解肢体张力为准,可超过深筋膜甚至肌膜
E. 切开深度应达到深筋膜层,但不应超过深筋膜
11. [单选题]保留完整泡皮的作用,哪些是错的
A. 减少水分蒸发
B. 减轻疼痛
C. 美观
D. 减少污染、感染
E. 防止创面干燥加深
12. [单选题]患儿9岁,开水烫伤双上肢,创面渗出明显、肿胀、发红、皮温较高,疼痛,对该患儿的诊断是 ( )
A. 9%Ⅱ度烧伤
B. 18%浅Ⅱ度烧伤
C. 10%浅Ⅱ度烧伤
D. 10%深Ⅱ度烧伤
E. 18%深Ⅱ度烧伤
13. [单选题]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为( )。
A. 手术前2天开始
B. 手术开始前1小时
C. 手术开始时
D. 手术中发生污染时
E. 手术结束时
14. [单选题]成人80kg体重,后躯干、臀部、双足烧伤,创面焦黄、碳化,第1个24小时应补晶体液为( )。
A. 3000ml
B. 5000ml
C. 1500ml
D. 2500ml
E. 4000ml
15. [单选题]关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临床特点,下列错误的是
A. 术后3年内残胃发生的原发癌,称为残胃癌
B. 发生率在2%左右
C. 与术后低胃酸、胆汁反流和肠道细菌逆流有关
D. 临床表现与一般胃癌大致相仿
E. 一经确诊应采取手术治疗
16. [多选题]怀疑为无症状性肝炎应做的检查是
A. A/G测定
B. 肝炎病毒标志物
C. 血清PT测定
D. 血清ALT测定
E. 血清AST测定
17. [单选题]正常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
A. 40%
B. 50%
C. 60%
D. 70%
E. 80%
18. [单选题]三度烧伤,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痛觉丧失
B. 有网状栓塞血管
C. 无水泡
D. 焦痂约5周后分离
E. 留有瘢痕
19. [多选题]实证闭经的常见证型有( )
A. 气滞血瘀
B. 湿热下注
C. 寒凝血瘀
D. 痰湿阻滞
E. 肝郁气滞
20. [多选题]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妊娠3月以上,不宜针刺上腹部穴位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这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 合谷
B. 三阴交
C. 肾俞
D. 至阴
E. 大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