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卫生毒理副高高级职称考试真题(E9),更多卫生毒理(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卫生毒理副高高级职称考试真题(E9),更多卫生毒理(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生活饮用水的毒理学指标有
  A. 氯化物 
  B. 氟化物 
  C. 挥发酚类 
  D. 硫酸盐 
  E. 硝酸盐 
 
2. [单选题]异丙醇杀菌作用最强的浓度为
  A. 30%~50% 
  B. 50%~65% 
  C. 65%~80% 
  D. 80%~90% 
  E. >90% 
 
3. [单选题]属祛邪治法的是( )
  A. 发汗 
  B. 阳病治阴 
  C. 阴病治阳 
  D. 扶阳以制阴 
  E. 壮水之主 
 
4. [多选题]下列关于静力作业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A. 依靠肌肉等长收缩维持体位 
  B. 没有做功 
  C. 容易导致疲劳 
  D. 保持肌张力不变 
  E. 当时氧耗不高,过后先升高再降低 
 
5. [多选题]下列关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工合成的结构类似天然存在的 
  B. 一般不引起中毒 
  C. 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酸性条件下稳定 
  D. 重度中毒应用解磷定 
  E. 一般与有机磷农药配合应用 
 
6. [单选题]心肾阴虚型胸痹,宜选用( )
  A. 血府逐瘀汤 
  B. 左归饮 
  C. 右归饮 
  D. 补阳还五汤 
  E. 八珍汤 
 
7. [单选题]为了防止环氧乙烷爆炸,一般医院实验室应用的小型灭菌器中常加入的物质是
  A. 亚硝酸钠 
  B. 碳酸氢钠 
  C. 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 
  E. 氮气 
 
8. [多选题]对土壤污染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期性 
  B. 短期性 
  C. 复杂性 
  D. 直接性 
  E. 综合性 
 
9. [单选题]X射线的发现是
  A. 1895年 
  B. 1896年 
  C. 1898年 
  D. 1899年 
  E. 1900年 
 
10. [单选题]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不包括
  A. 评价现场实验的效果 
  B. 可以提出病因假设 
  C. 评价干预实验的效果 
  D. 应用于疾病监测 
  E. 直接验证病因假设 
 
11. [单选题]能引起肠源性青紫症的是
  A. 组胺 
  B. 亚硝酸盐 
  C. 有机磷 
  D. 砷 
  E. 苯 
 
12. [单选题]肺炎球菌主要引起
  A. 支气管肺炎 
  B. 间质性肺炎 
  C. 大叶性肺炎 
  D. 非典型性肺炎 
  E. 农原体肺炎 
 
13. [单选题]治疗里热实证之热厥可选用( )
  A. 四逆散 
  B. 大承气汤 
  C. 安宫牛黄丸 
  D. 苏合香丸 
  E. 白虎汤 
 
14. [单选题]WHO规定: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活动称为
  A. 食物强化 
  B. 营养宣传 
  C. 合理膳食 
  D. 合理营养 
  E. 营养教育 
 
15. [多选题]下列关于医院防护监督管理叙述正确的是
  A. 医院要有一名专(兼)职放射防护人员负责自主管理 
  B. 医院制订《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操作制度》和《医用诊断X射线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C. 严禁单位或个人单纯为完成经济指标而进行非必要的检查 
  D. 候诊者和陪护者的防护有个人管理 
  E. 建立评片制度,严格控制丙片率及废片率,做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 
 
16. [多选题]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A. 感染率 
  B. 治愈率 
  C. 病死率 
  D. 保护率 
  E. 发病率 
 
17. [单选题]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一段时间称为
  A. 潜伏期 
  B. 传染期 
  C. 前驱期 
  D. 发病前期 
  E. 隔离期 
 
18. [单选题]人体通过清除粉尘的各种功能,只有
  A. 不到0.1%的尘粒沉积在肺内 
  B. 0.1%~0.3%的尘粒沉积在肺内 
  C. 1%~3%的尘粒沉积在肺内 
  D. 10%~30%的尘粒沉积在肺内 
  E. 10%~50%的尘粒沉积在肺内 
 
19. [单选题]鞭毛是细菌的
  A. 运动器官 
  B. 代谢器官 
  C. 呼吸器官 
  D. 休眠体 
  E. 繁殖体 
 
20. [单选题]临床试验中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是为了
  A. 使试验组和对照组人数相同 
  B. 试验组和对照组都受益 
  C. 增加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D. 避免研究者偏倚 
  E. 平衡试验组和对照组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