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卫生副高2024专项训练考试试题(C0),更多中医耳鼻咽喉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卫生副高2024专项训练考试试题(C0),更多中医耳鼻咽喉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患者,男,38岁。疟疾已有三日,每隔一天发作,舌淡,脉弦。首选的药物是
  A. 瓜蒂 
  B. 黄芩 
  C. 常山 
  D. 青蒿 
  E. 槟榔 
 
2. [单选题]"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是
  A. 苓桂术甘汤 
  B. 肾气丸 
  C. 二陈汤 
  D. 苓甘五味姜辛汤 
  E. 五苓散 
 
3. [单选题]患者,女,34岁。哺乳期内乳汁缺少,乳房胀痛,小便短涩,淋沥刺痛,舌苔白薄,脉弦。首选药物是
  A. 车前子 
  B. 瞿麦 
  C. 茯苓 
  D. 冬葵子 
  E. 石韦 
 
4. [单选题]脾的生理特性是
  A. 宣发肃降 
  B. 喜条达恶抑郁 
  C. 喜润恶燥 
  D. 喜燥恶湿 
  E. 喜热恶寒 
 
5. [单选题]具有凉血解毒功效的药物是
  A. 大黄 
  B. 芒硝 
  C. 芦荟 
  D. 火麻仁 
  E. 桃仁 
 
6. [单选题]滚痰丸的功效是
  A. 清热化痰 
  B. 理气化痰 
  C. 燥湿化痰 
  D. 泻火逐痰 
  E. 泻水涤痰 
 
7. [单选题]某女,58岁。平日急躁易怒。今日与人争吵时突感眩晕,站立不稳,面赤如醉,舌体颤动,脉弦。其病机是
  A. 肝火上炎 
  B. 肝阳上亢 
  C. 肝阳化风 
  D. 热极生风 
  E. 肝气郁结 
 
8. [多选题]鸡血藤的功效是
  A. 调经止痛 
  B. 行血补血 
  C. 舒筋活络 
  D. 补益肝肾 
  E. 凉血祛风 
 
9. [单选题]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药,如黄芪之类,其理论依据是
  A. 气能行血 
  B. 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E. 血为气母 
 
10. [单选题]保和丸中用量最大的是
  A. 神曲 
  B. 莱菔子 
  C. 茯苓 
  D. 山楂 
  E. 半夏 
 
11. [单选题]对于“阳气当隔”病理的正确治疗是
  A. 诲法 
  B. 行气活血法 
  C. 回阳救逆法 
  D. 补法 
  E. 发汗法 
 
12. [单选题]麻黄在阳和汤中的作用是
  A. 宣肺平喘 
  B. 发汗解表 
  C. 利水消肿 
  D. 宣通阳气 
  E. 收敛止汗 
 
13. [单选题]李某,女,38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十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霉素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血块,末次月经5月11日。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热,手足冷,舌苔白腻,脉紧弦。首选方剂为
  A. 温中汤 
  B. 大黄附子汤 
  C. 黄芪建中汤 
  D. 理中丸 
  E. 小建中汤 
 
14. [单选题]人共有几对鼻窦:
  A. 1对 
  B. 2对 
  C. 3对 
  D. 4对 
  E. 5对 
 
15. [单选题]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其原因是
  A.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 
  B. 湿邪伤阳 
  C. 湿性黏滞 
  D. 湿性重浊 
  E. 湿性趋下 
 
16.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六淫的致病特点
  A. 季节性 
  B. 环境性 
  C. 传染性 
  D. 外感性 
  E. 转化性 
 
17. [多选题]下列真武汤加减法中,哪几项是正确的( )
  A. 若咳,加五味子、细辛、生姜 
  B. 若小便利,去茯苓 
  C. 若心悸,加桂枝 
  D.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 
  E. 若呕,去附子,加半夏 
 
18. [单选题]第385条四逆加人参汤证,“利止,亡血也”之“亡血”是指
  A. 亡失津液 
  B. 亡失血液 
  C. 亡失阳气 
  D. 亡失阳气阴液 
  E. 亡失元阳 
 
19. [单选题]患者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苔白脉浮,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 藿香正气散 
  B. 猪苓汤 
  C. 三仁汤 
  D. 五苓散 
  E. 真武汤 
 
20. [单选题]大补阴丸中熟地、龟板与知母、黄柏的用量比例为
  A. 3:1 
  B. 2:1 
  C. 3:3 
  D. 3:2 
  E.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