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卫生高级职真题试卷(D4),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卫生高级职真题试卷(D4),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具有止血,补血,滋阴润燥功效的药物是
  A. 制首乌 
  B. 桑椹 
  C. 旱莲草 
  D. 阿胶 
  E. 熟地黄 
 
2. [单选题]腹腔癌肿最易转移的淋巴结部位是
  A. 腋窝淋巴结 
  B. 颈部淋巴结 
  C. 左锁骨上窝淋巴结 
  D. 右锁骨上窝淋巴结 
  E. 腹股沟淋巴结 
 
3. [单选题]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玉屏风散中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A. 调和营卫 
  B. 补中有散 
  C. 散中有补 
  D. 固表不留邪 
  E. 祛邪不伤正 
 
4. [多选题]下列药物中哪些药物的药用部位是果实
  A. 吴茱萸 
  B. 小茴香 
  C. 丁香 
  D. 花椒 
  E. 荜茇 
 
5. [单选题]患者,女,39岁。下肢疼痛,痿软麻木,或如火烙,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宜选
  A. 苍术配白术 
  B. 苍术配牛膝 
  C. 苍术配五灵脂 
  D. 苍术配扁豆 
  E. 苍术配木通 
 
6. [单选题]左肋缘下触及一带有切迹的肿块,最大的可能是
  A. 胃扩张 
  B. 左肾 
  C. 脾脏 
  D. 胰尾部 
  E. 左肾上腺 
 
7. [单选题]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竭后,可能发生下列哪种临床情况
  A. 血压降致正常 
  B. 心源性哮喘不再发生或较少发生 
  C. 紫绀消失 
  D. 心尖区收缩期杂音消失 
  E. 肝脏不发生肿大 
 
8. [单选题]患者,男,40岁,支气管哮喘20年,咳嗽伴气喘3天,查体:大汗,紫绀,呼吸32次/min,两肺满布哮鸣音,心率128次/min,律齐,有奇脉,诊断应首先考虑
  A. 喘息性支气管炎 
  B. 急性左心衰 
  C. 气胸 
  D. 哮喘中度发作 
  E. 哮喘重度发作 
 
9. [多选题]艾叶的功效是
  A. 温肺散寒 
  B. 温经止血 
  C. 散寒调经 
  D. 安胎 
  E. 化湿祛痰 
 
10. [单选题]引起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最常见的是 ( )
  A. 慢性肾盂肾炎 
  B. 肾结核 
  C. 肾结石 
  D. 肾小动脉硬化 
  E. 慢性肾小球肾炎 
 
11. [多选题]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有( )
  A. 分温二服 
  B. 分温三服 
  C. 少少温服之 
  D. 温顿服之 
  E. 若更衣者,勿服之 
 
12. [单选题]关于淀粉酶的测定,正确的是
  A. 血清淀粉酶在起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 
  B. 测得值超过正常3倍即可确诊 
  C. 淀粉酶的高低与病情呈正比 
  D.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淀粉酶显著升高 
  E. 淀粉酶正常即可除外胰腺炎 
 
13. [单选题]组织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高钾症,血钾浓度高于
  A. 3.5mmol/L 
  B. 4.0mmol/L 
  C. 4.5mmol/L 
  D. 5.0mmol/L 
  E. 5.5mmol/L 
 
14.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普济消毒饮组成药物的是
  A. 黄芩、黄连、玄参 
  B. 玄参、柴胡、牛蒡子 
  C. 甘草、连翘、桔梗 
  D. 防风、赤芍、当归 
  E. 升麻、柴胡、马勃 
 
15. [单选题]动脉血氧分压的正常值是
  A. 60~80mmHg 
  B. 81~85mmHg 
  C. 86~90mmHg 
  D. 91~94mmHg 
  E. 95~100mmHg 
 
16. [单选题]泰山磐石散的药物组成中不包括
  A. 当归 
  B. 杜仲 
  C. 续断 
  D. 黄芩 
  E. 川芎 
 
17. [单选题]下焦湿热型尿血,治疗应选
  A. 小蓟饮子 
  B. 大蓟饮子 
  C. 六味地黄丸 
  D. 无比山药丸 
  E. 百合固金汤 
 
18. [单选题]扁豆具有的功效是
  A. 补脾益气 
  B. 益气养阴 
  C. 补脾和中,化湿 
  D. 健脾利水 
  E. 补气升阳 
 
19. [多选题]温热下注之足膝肿痛,下列哪二药常配伍使用
  A. 苍术 
  B. 羌活 
  C. 厚朴 
  D. 黄芩 
  E. 黄柏 
 
20. [单选题]患者素有癫病史,现神志恍惚,躁动不寐,多言善惊,口舌干燥,纳少,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疗宜
  A. 理气解郁 
  B. 清泻肝热 
  C. 益气养阴 
  D. 镇心涤痰 
  E. 安神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