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初级备考考试试题(@9),更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晨尿pH值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A. 5.0~6.0 
  B. 5.5~6.5 
  C. 5.0~7.0 
  D. 5.5~7.5 
  E. 4.5~8.0 
 
2. [单选题]正常情况下,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呈
  A. 阳性 
  B. 阴性 
  C. 阴性或阳性 
  D. 阴性或弱阳性 
  E. 弱阳性 
 
3. [单选题]目前酶偶联法已成为应用最广、最频繁的测酶活性浓度的方法,其与一般酶反应有一个重要区别在于( )
  A. 节省试剂 
  B. 反应时间短 
  C. 有一个明显的延滞期 
  D. 特异性强 
  E. 敏感度高 
 
4. [单选题]对卡他莫拉菌,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革兰阴性双球菌 
  B. 生长营养要求不高,可与脑膜炎奈瑟菌鉴别 
  C. 氧化酶、触酶试验阴性 
  D. 用接种环推菌落可使整个菌落在平板上平移 
  E. 大部分菌株还原硝酸盐及亚硝酸盐 
 
5. [单选题]随机尿pH值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A. 5.0~6.0 
  B. 5.5~6.5 
  C. 5.0~7.0 
  D. 5.5~7.5 
  E. 4.5~8.0 
 
6.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的造血器官( )
  A. 卵黄囊 
  B. 肝脏 
  C. 肾脏 
  D. 骨髓 
  E. 以上都是 
 
7. [单选题]观察细菌芽胞应选择生长曲线的
  A. 迟缓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 
  D. 衰亡期 
  E. 加速期 
 
8. [单选题]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可通过以下哪项评估实现
  A. 消毒剂的用量 
  B. 消毒剂的接触时间 
  C. 消毒剂的成分 
  D. 使用中消毒剂的微生物浓度 
  E. 消毒剂的PH 
 
9. [单选题]生活史属于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是
  A. 蛉 
  B. 蝇 
  C. 虱 
  D. 蚤 
  E. 蚊 
 
10. [单选题]寄生虫病流行的3个特点是
  A. 地方性、季节性、阶段性 
  B. 地方性、季节性、连续性 
  C. 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D. 季节性、多样性、自然疫源性 
  E. 地方性、流行性、季节性 
 
11. [单选题]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是指
  A. 基因组中碱基序列的置换 
  B. 基因组中碱基序列的缺失 
  C. 基因组中碱基序列的插入 
  D. 基因组插入细胞基因组中 
  E. A+B+C 
 
12. [单选题]下列哪种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
  A. 大圆上皮细胞 
  B. 小圆上皮细胞 
  C. 尾形上皮细胞 
  D. 鳞状上皮细胞 
  E. 肾小管上皮细胞 
 
13. [单选题]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是( )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14. [单选题]关于尿NAG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临床常用的尿酶 
  B. 是活动性肾小管损伤时最早发生变化的标记物 
  C. 药物毒性损伤导致TIN时,其活性升高晚于尿蛋白的出现 
  D. 是溶酶体酶 
  E. 在肾皮质含量最高 
 
15. [单选题]ACTH是指
  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B.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E.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6. [单选题]下列关于"道德行为动机与效果之间关系"的观点,正确是
  A. 好的行为动机必然会引起好的行为效果 
  B. 不同的行为动机必然会引起不同的行为效果 
  C. 不好的行为效果必然是由不好的行为动机引起的 
  D. 相同的行为动机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效果 
  E. 好的行为必然导致好的结果 
 
17. [单选题]下列疾病不属于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输血反应 
  E. 甲状腺功能亢进 
 
18. [单选题]人体出生后造血器官主要是
  A. 肝脏 
  B. 卵黄囊 
  C. 骨髓 
  D. 淋巴器官 
  E. 胸腺 
 
19. [单选题]关于血液分析仪VCS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V:体积 
  B. C:细胞 
  C. S:过氧化物酶 
  D. 仅显示两种细胞散点图 
  E. 以上都正确 
 
20. [单选题]目前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是
  A. 直接比例法 
  B. 间接比例法 
  C. 直接绝对浓度法 
  D. 间接绝对浓度法 
  E. 耐药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