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高级职称(副高)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副高)历年考试真题汇总(L9),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高级职称(副高)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副高)历年考试真题汇总(L9),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大实有羸状"所反映的病证是
  A. 真寒假热证 
  B. 真热假寒证 
  C. 真实假虚证 
  D. 真虚假实证 
  E. 虚实错杂证 
 
2. [单选题]患者,男,68岁。低热5天后出现皮肤青紫斑块2周余,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午后潮热、盗汗,伴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小板20×109/L。其治疗宜选用下列何方
  A. 犀角地黄汤 
  B. 十灰散 
  C. 归脾汤 
  D. 泻心汤 
  E. 茜根散 
 
3. [单选题]下列关于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描述是
  A. 肝在液为泪 
  B. 心在液为血 
  C. 脾在液为涎 
  D. 肺在液为涕 
  E. 肾在液为唾 
 
4. [单选题]喘证的最主要辨证要点为( )
  A. 辨部位 
  B. 辨寒热 
  C. 辨虚实 
  D. 辨阴阳 
  E. 辨气血 
 
5. [单选题]《灵枢·决气》指出"一气化六气",此"一气"指的是
  A. 肾气 
  B. 营气 
  C. 卫气 
  D. 水谷精微之气 
  E. 元气 
 
6. [单选题]病人壮热如焚,头痛,两目上视,手足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其证属
  A. 肝阳化风 
  B. 热极生风 
  C. 血虚生风 
  D. 阴虚风动 
  E. 外风引动内风 
 
7. [单选题]眩晕的发生,与下列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A. 心肝脾 
  B. 肺脾肾 
  C. 心肝肾 
  D. 肝脾肾 
  E. 心脾肾 
 
8. [单选题]营分证的基本特征是
  A.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B. 午后潮热,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 
  C. 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D. 神疲欲寐,耳聋形瘦 
  E. 持续低热,手足蠕动,瘛疭 
 
9. [多选题]通则不痛的原则治疗胃脘痛,可用于如下那些治法
  A. 疏肝 
  B. 活血 
  C. 消导 
  D. 温阳 
  E. 泄热 
 
10. [单选题]阳闭的病因是
  A. 痰湿中阻 
  B. 痰热壅盛 
  C. 心火炽盛 
  D. 肝火上炎 
  E. 痰火瘀热 
 
11. [单选题]以下各组中医病名中不属于恶性肿瘤的是( )
  A. 舌蕈、茧唇 
  B. 恶核、积聚 
  C. 痃癖、癥瘕 
  D. 噎膈、失荣 
  E. 痞证、瘿瘤 
 
12. [单选题]胸痹心痛患者,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除哪项外的所有表现
  A. 心悸 
  B. 喘促、水肿等心衰表现 
  C. 转为真心痛 
  D. 发生猝死 
  E. 转为心痹 
 
13. [单选题]乌梅丸具有的功用是
  A. 敛肺止咳 
  B. 敛阴止汗 
  C. 涩精止遗 
  D. 固脬缩尿 
  E. 涩肠止泻 
 
14. [单选题]按胸部虚里,按之动数而时有一止者,属
  A. 宗气不守 
  B. 虚损劳瘵 
  C. 外感热邪 
  D. 饮停心包 
  E. 心阳不足 
 
15. [多选题]胸痹的临床主证为:
  A. 胸部闷痛 
  B. 气短 
  C. 喘息不得卧 
  D. 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E. 心中悸动 
 
16. [单选题]下列不能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
  A. 阴在内,阳之守也 
  B.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 阳在外,阴之使也 
  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7. [单选题]患者感冒三天,发热恶寒仍在,今天突然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心神烦乱,治用
  A. 桂枝去芍药汤 
  B. 桂枝加桂汤 
  C.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D. 桂枝甘草汤 
  E. 小建中汤 
 
18. [单选题]厥证的基本病理为
  A. 气虚下陷,清阳不升 
  B.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C. 痰随气升,上蒙清窍 
  D. 失血过多,气随血脱 
  E. 以上都不是 
 
19. [单选题]患者突然跌倒,神志不清,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舌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应首选
  A. 定痫丸 
  B. 导痰汤 
  C. 二阴煎 
  D. 涤痰汤 
  E. 控涎丹 
 
20. [多选题]体虚感冒的主要证型有
  A. 阴虚感冒 
  B. 血虚感冒 
  C. 气虚感冒 
  D. 阳虚感冒 
  E. 秋燥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