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高级职称(正高)优质在线题库(W7),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对糖的分解代谢试验包括 ( )
A. ONPG试验
B. 吲哚试验
C. O/F试验
D. VP试验
E. 甲基红试验
2. [多选题]血清标本测钾8.0mmol/L,临床反映患者无高钾症状,可能是下述哪些原因引起的假性增高
A. 溶血
B. 标本分离血清后置冰箱
C. 标本未分离血清,放置室温时间过长
D. 患者静脉输KCl,同侧手臂抽血
E. 轻度黄疸标本
3. [多选题]检验前程序一定包括()
A. 患者自我准备
B. 检验申请
C. 原始样品采集
D. 标本运送到实验室
E. 在实验室内,对标本进行离心等检测前处理
4. [多选题]下列关于病毒包膜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由肽聚糖构成
B. 表面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C. 病毒分类依据
D. 由病毒本身的结构蛋白构成
E. 出芽释放
5. [多选题]有关感染性休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可以降低外周阻力,扩张血管
B. 可维持血管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C. DIC诊断一旦成立,立即予以大剂量治疗
D. 出现颅内压增高、神志改变和一过性抽搐等脑水肿表现时应及时给予大剂量治疗
E. 可以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
6. [多选题]痰标本Ziehl-Neelsen抗酸染色的步骤是 ( )
A. 痰液直接涂片或集菌后涂片、干燥固定
B. 5%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5min
C. 碘液媒染1min
D. 3%盐酸乙醇脱色1min
E. 吕氏美蓝复染1min
7. [多选题]产碱杆菌属的生物学特征是
A. 革兰阴性球菌
B. 无芽胞
C. 有周鞭毛
D. 多数无荚膜
E. O/F培养基呈碱性反应
8. [多选题]培养后可观察到单个菌落的接种方法是 ( )
A. 穿刺接种法
B. 倾注平板法
C. 斜面接种法
D. 平板分区划线接种法
E. 平板连续划线接种法
9. [多选题]水痘病人应隔离至
A. 体温恢复正常
B. 疱疹全部结痂
C. 疱疹开始结痂
D. 出疹后7日
E. 开始出疹时
10. [多选题]关于非典型分枝杆菌,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抗酸性,故也可被称为非结核抗酸菌
B. 可侵犯全身脏器和组织,以肺最多见
C. 感染后出现的临床表现与肺结核病完全不同
D. X线检查结果与肺结核病相似
E. 近年在我国的发病率极低
11. [多选题]关于尿蛋白试带法检验,正确的是
A. 浑浊尿不影响比色
B. 黄疸尿对结果影响
C. 尿液过酸过碱均可引起假阴性或假阳性
D. 对白蛋白、球蛋白均敏感
E. 尿标本要新鲜
12. [多选题]关于肠杆菌科细菌疑似产碳青霉烯酶的初始筛选试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医师)
A. 检测方法为纸片扩散法或肉汤稀释法
B. 培养基为MHA平板或MH肉汤
C. 厄他培南或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纸片含量为10μg
D. 该试验阳性时表示产碳青霉烯酶
E. 孵育16~18小时
13. [多选题]大多数支原体的生长需人或动物血清,血清可提供 ( )
A. 胆固醇
B. 长链脂肪酸
C. 生长促进因子
D. 糖
E. 必需氨基酸
14. [多选题]感染性因子起重要致病作用的非传染性疾病有 ( )
A.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B. 胃溃疡
C. 伤寒
D. 白喉
E. 霍乱
15. [多选题]关于真菌鉴定技术,叙述错误的是
A. 脲酶试验有助于鉴定隐球菌属和假丝酵母菌属
B. 糖(醇)类发酵试验有助于假丝酵母菌属的菌种鉴定
C. 同化碳源试验是鉴定酵母菌种类的主要依据
D. 同化氮源试验有助于隐球菌属、红酵母属、假丝酵母菌属的鉴定
E. 显色培养基可用于假丝酵母菌属的快速鉴定
16. [多选题]关于纸片扩散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操作简单,试剂费用相对较低
B. 定性试验结果易理解,但未覆盖厌氧菌、棒状杆菌属等
C. 难以准确检测万古霉素低水平耐药肠球菌
D. 难以准确检测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
E. 难以准确检测某些苯唑西林异质性耐药葡萄球菌
17. [多选题]关于幽门螺杆菌的鉴定,正确的是 ( )
A. 典型的菌体形态
B. 微需氧菌,生长缓慢
C. 耐胆盐
D. 脲酶阳性
E. 对萘啶酸耐药,对头孢噻吩敏感
18. [多选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见的细菌鉴定方法有()
A. 血清学
B. 革兰染色
C. 菌落形态
D. 生长条件
E. 代谢反应
19. [多选题]厌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
A. 胃肠道手术
B. 服用大量维生素类药物
C. 长期服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药物
D. 长期服用降血脂类药物
E. 大面积外伤
20. [多选题]检查皮肤癣菌的主要方法是 ( )
A. 标本直接检查
B. 生化反应
C. 玻片小培养
D. 血清学试验
E. 分子生物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