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高级职称(副高)考试宝典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副高知识点汇总在线题库(B3),更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发病率、患病率反映了社区健康中的
  A. 社区社会环境 
  B. 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C. 群体健康水平 
  D. 个体健康水平 
  E. 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2. [单选题]确定样本大小的关键在于从诸多指标中找到
  A. 具有可行性的指标 
  B. 具有限制性的指标 
  C. 具有有效性的指标 
  D.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E. 具有定量化的指标 
 
3. [多选题]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团体干预的主要方法包括
  A. 开发领导群体 
  B. 动员群众参与 
  C. 培训骨干带动他人 
  D. 利用舆论和规范的力量 
  E. 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4. [单选题]一项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共63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雌激素暴露史者27对,两组均无暴露史者4对,病例组有暴露史而对照组无暴露史者29对,其余为对照组有暴露而病例组无暴露者。OR值为
  A. 10.67 
  B. 9.67 
  C. 2.24 
  D. 1.24 
  E. 4.47 
 
5. [单选题]评估目标人群满意程度有人际关系、服务安排满意度和
  A. 执行满意度 
  B. 效果满意度 
  C. 行为满意度 
  D. 服务方式满意度 
  E. 服务内容满意度 
 
6. [单选题]引起SARS的公认病原体是
  A. 钩端螺旋体 
  B. 冠状病毒 
  C. 衣原体 
  D. 禽流感病毒 
  E. 流感病毒 
 
7. [单选题]学生是学校健康教育的
  A. 一级目标人群 
  B. 二级目标人群 
  C. 三级目标人群 
  D. 四级目标人群 
  E. 五级目标人群 
 
8. [单选题]选择媒体的原则有速度、效果和
  A. 效率 
  B. 经济 
  C. 准确 
  D. 实用 
  E. 适宜 
 
9. [单选题]近海的富营养化现象主要表现为
  A. 赤潮 
  B. 水华 
  C. 水质发黑 
  D. 形成岸边污染带 
  E. 水生生物大量繁殖 
 
10. [单选题]下列对健康教育处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以医嘱形式提供的健康教育材料 
  B. 有助于对口头教育内容的补充完善 
  C. 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D. 有助于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E. 发病机制和用药常识进行全面指导 
 
11. [单选题]学校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
  A.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 
  B. 树立健康价值观 
  C. 培养巩固健康行为 
  D. 改变学生行为 
  E. 预防疾病 
 
12. [多选题]下列治法中,符合"治痿独取阳明"原则的是( )
  A. 补脾胃 
  B. 养肺阴 
  C. 清胃火 
  D. 祛湿热 
  E. 化食滞 
 
13. [单选题]若用统计图反映某地3种疾病病人数的多少,应首先选用的是
  A. 线图 
  B. 构成图 
  C. 直条图 
  D. 直方图 
  E. 统计地图 
 
14. [单选题]对量表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
  A. 灵敏度和特异度 
  B. 信度和效度 
  C. 可行性、信度、效度、敏感度等 
  D. 可行性和偏倚大小 
  E. 重复性和真实性 
 
15.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人际传播的有
  A. 自我传播 
  B. 公众传播 
  C. 小组讨论 
  D. 同伴教育 
  E. 报告会 
 
16. [单选题]制定学习负荷的生理学依据应是( )
  A. 兴奋状态 
  B. 早期疲劳出现 
  C. 显著疲劳出现 
  D. 过度疲劳出现 
  E. 疲倦出现 
 
17. [单选题]健康教育要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
  A. 医疗技术 
  B. 生化检测技术 
  C. 知识、技术与服务 
  D. 救护技术 
  E. 诊断技术 
 
18. [单选题]治疗中消应选用的处方是( )
  A. 消渴方 
  B. 玉女煎 
  C. 沙参麦冬饮 
  D. 六味地黄丸 
  E. 肾气丸 
 
19. [多选题]诊治崩漏,主要应分析的方面有( )
  A. 阴道出血的量、色、质 
  B. 全身证候及舌脉 
  C. 病情的缓急轻重 
  D. 阴道出血的久暂 
  E. 患者所处的年龄阶段 
 
20. [单选题]在城市开展预防交通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中,分析驾驶人员不系安全带的影响因素是进行
  A. 管理与政策诊断 
  B. 教育与组织诊断 
  C. 行为与环境诊断 
  D. 流行病学诊断 
  E. 社会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