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宝典临床基础检验副高卫生职称考试模拟试题(F4),更多临床基础检验(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白细胞计数时发现有核红细胞,白细胞校正值为
A. 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
B. (100+有核红细胞)×校正前白细胞数
C. 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有核红细胞)
D. (100/有核红细胞)×校正前白细胞数
E. 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
2. [单选题]疑为血友病,首选的筛选试验为( )。
A. 复钙时间测定
B. APTT测定
C. 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
D.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E. 凝血时间测定玻璃试管法
3. [单选题]临床实验室采用基于Internet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数据处理系统,对于下列哪一项无直接改善
A. 提高室间质评成绩
B. 使用标准化格式,减少书写错误
C. 快速汇报质评数据,缩短报告时间
D. 避免质评数据和文件的丢失
E. 能进行长期性能评价
4. [单选题]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重要因素是
A. 电解质、pH和反应体积
B. 抗原抗体的浓度、反应体积和温度
C. 电解质、pH和温度
D. 温度、电解质和反应体积
E. 温度、pH和反应体积
5. [单选题]血细胞直方图设计的根据是
A. 细胞体积为横坐标,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
B. 细胞直径为横坐标,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
C. 细胞直径为横坐标,不同直径细胞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
D. 细胞直径为横坐标,不同细胞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
E. 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为横坐标,细胞体积为纵坐标
6. [多选题]MPV增高可见于 ( )
A. 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代偿增生
B. 骨髓造血恢复的早期
C.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骨髓纤维化
7. [单选题]寿命表的主要指标不包括
A. 死亡概率
B. 生存人数
C. 死亡人数
D. 年龄别死亡率
E. 期望寿命
8. [单选题]在同一试验中,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关于样本含量的估计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α越大,N越大
B. β越大,N越大
C. σ越小,N越大
D. δ越大,N越大
E. 检验效能越大,N越大
9. [单选题]从方法评价的角度看,干扰可造成的误差包括
A. 既可造成系统误差,也可造成固定误差
B. 既可造成系统误差,也可造成比例误差
C. 既可造成系统误差,也可造成随机误差
D. 既可造成固定误差,也可造成比例误差
E. 既可造成固定误差,也可造成随机误差
10. [单选题]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特征除下列哪项外
A. 骨质疏松
B. 骨髓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比值正常
C. 反复感染
D. 贫血
E. 可检出M蛋白
11. [单选题]在阴道脱落细胞学涂片上,产后细胞核的特征是
A. 核溶解
B. 肿胀退变
C. 核碎裂
D. 核固缩
E. 瓢形核
12. [单选题]骨髓涂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区分原粒与原红细胞,以下不符合原红细胞特点的是
A. 胞体大,可见瘤状突起
B. 细胞核圆形、居中
C. 核染色质呈较粗粒状
D. 核仁明显,1~2个
E. 胞浆呈均匀淡蓝色
13. [单选题]有关制片的质量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涂片应厚薄适当、分布均匀
B. 细胞结构清晰
C. 涂片复查或会诊
D. 标本制好后应立即固定
E. 苏木素染液每天须进行过滤
14. [单选题]Grubbs法实际上是( )。
A. 异常值检验法
B. 正常值检验
C. 正态分布检验法
D. 负偏态分布检验法
E. 正偏态分布检验法
15. [单选题]白陶土可激活的是
A. Fg
B. FⅡ
C. TF
D. FⅩ
E. FⅫ
16. [单选题]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的原理,以下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
A. 在规定波长和液层厚度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消化系数
B. 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结合成稳定的棕褐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C. 血红蛋白可被亚铁氯化钾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
D. 在721型比色计上测得透光度,乘以367.7,即得血红蛋白浓度
E. 能测定所有的血红蛋白
17. [单选题]下述对放线菌正确的描述为
A. 多数可致人类疾病
B. 多以裂殖方式繁殖、有菌丝
C. 形成菌丝及孢子的真核生物
D. 必须在活的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
E. 感染细胞内可形成包涵体
18. [单选题]下列哪项试验可以用于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A. Ham试验
B. 抗人球蛋白试验
C.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D. 过氧化酶染色
E. 骨髓铁染色
19. [单选题]羊水的主要成分是
A. 电解质
B. 蛋白质
C. 水
D. 葡萄糖
E. 脱落细胞
20. [单选题]还原酚酞法的检出限正确的是
A. 6~10mg/L血红蛋白
B. 0.2~1.0mg/L血红蛋白
C. 20ml/d出血量
D. 1~5mg/L血红蛋白
E. 5~10ml/d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