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正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骨伤科卫生职称正高题库专项练习(A2),更多中医骨伤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正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骨伤科卫生职称正高题库专项练习(A2),更多中医骨伤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痿论》中的“胞络绝”指的是
  A. 胞宫络脉闭阻 
  B. 心系拘急 
  C. 心包络之脉不通 
  D. 膀胱经脉之气不通 
  E. 以上均不是 
 
2. [多选题]损伤失血之证,哪些脉象属脉证相符的顺脉?
  A. 数脉 
  B. 芤脉 
  C. 缓小 
  D. 洪大 
  E. 细脉 
 
3. [多选题]下列各方用栝楼根者为( )
  A. 栝楼桂枝汤 
  B. 栝楼薤白白酒汤 
  C. 栝楼牡蛎散 
  D. 栝楼薤白半夏汤 
  E. 栝楼瞿麦丸 
 
4. [多选题] 易并发损伤性休克的骨折类型是
  A.  多发性骨折 
  B.  骨盆骨折 
  C.  股骨干骨折 
  D.  掌骨骨折 
  E.  骨折合并内脏损伤 
 
5. [单选题]柴胡桂枝汤方组成是
  A. 小柴胡汤加桂枝 
  B. 桂枝汤加柴胡 
  C. 大柴胡汤加桂枝 
  D. 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 
  E. 大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 
 
6. [多选题]气瘿伴腰酸肢软、月经稀少错后者,其治法和方药是
  A. 理气解郁 
  B. 逍遥散 
  C. 调和冲任 
  D. 养血祛瘀 
  E. 右归饮 
 
7. [单选题]患者脘腹及两胁胀满疼痛,按之痛剧,且见郁郁微烦,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者,治宜
  A. 大承气汤 
  B. 厚朴大黄汤 
  C. 大柴胡汤 
  D. 厚朴三物汤 
  E. 厚朴七物汤 
 
8. [多选题]脊椎骨折和脱位经常可出现的症状为
  A. 局部肿痛 
  B. 两侧肌肉紧张 
  C. 不能站立 
  D. 脊椎活动受限 
  E. 头晕头痛 
 
9. [单选题]"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应用何方主之
  A. 小半夏汤 
  B. 五苓散 
  C. 真武汤 
  D. 苓桂术甘汤 
  E. 肾气丸 
 
10. [多选题]邪热久羁,耗损肾阴常见症状有( )
  A.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B. 口燥咽干 
  C. 舌干绛枯萎 
  D. 脉虚耳聋 
  E. 苔黄燥 
 
11. [多选题]三焦的功能是:
  A. 通行营气 
  B. 宣散卫气 
  C. 通行元气 
  D. 津液通道 
  E. 决渎行水 
 
12. [多选题]栝楼瞿麦丸的功效是( )
  A. 温阳散寒 
  B. 通脉化 
  C. 生津止渴 
  D. 生津柔筋 
  E. 利水消肿 
 
13. [单选题]"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下列哪种解释最全面
  A. 口苦、咽干、目眩中的一证 
  B. 少阳主证中的一部分证侯 
  C. 小柴胡汤或然证中的-证 
  D. 往来寒热一证 
  E. 必见往来寒热一证 
 
14. [单选题]以"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为理论依据阐发的治则不包括
  A. 引火归原 
  B. 阳中求阴 
  C. 脏病治腑 
  D. 气虚补血 
  E. 用热远热 
 
15. [多选题] 关于足舟骨及其骨折,叙述正确的是
  A.  足舟骨位于足中部内侧缘 
  B.  足舟骨位于足中部外侧缘 
  C.  足舟骨、楔骨和骰骨共同构成中跗关节 
  D.  足舟骨结节骨折复位后,固定足于功能位4~6周 
  E.  足舟骨下缘有一骨性隆起为舟骨结节,其上有胫后肌腱附着 
 
16. [多选题]肱骨外科颈骨折外展型的典型临床表现有
  A. 肩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上臂外侧可见瘀斑 
  B. 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肢不能平举 
  C. 肱骨上端有较明显的环形压痛 
  D. 肩部下方凹陷,呈“方肩畸形” 
  E. 肩部下方明显突起 
 
17. [多选题]间接暴力引起的股骨干骨折,骨折线多为
  A. 斜形 
  B. 横断 
  C. 螺旋 
  D. 粉碎 
  E. “Y”型 
 
18. [多选题]以下与肉瘿的病因病机有关的是
  A. 忧思郁怒 
  B. 瘀血 
  C. 气滞 
  D. 冲任不固 
  E. 痰浊 
 
19. [多选题] 有助于诊断儿童髋内翻畸形的检查是
  A.  髋关节X线片 
  B.  髋关节造影 
  C.  髋关节MRI 
  D.  全骨盆X线片 
  E.  髋关节超声 
 
20. [多选题]温病发热的热型主要有以下哪几种( )
  A. 发热恶寒 
  B. 寒热往来 
  C. 壮热 
  D. 日晡潮热 
  E. 身热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