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考试宝典推拿医学职称正高基础知识考试试题(O6),更多推拿(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考试宝典推拿医学职称正高基础知识考试试题(O6),更多推拿(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据《素问·标本病传论》的内容,“病发不足”时的治疗,应当是
  A. 标本同治 
  B. 本而标之 
  C. 标而本之 
  D. 先治其本 
  E. 治标即可 
 
2. [多选题]人外感于寒时的症状有( )
  A. 腹胀 
  B. 腹痛 
  C. 泄泻 
  D. 发热 
  E. 咳 
 
3. [多选题]隋唐时期的推拿学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A. 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不仅适应于软组织损伤,而且对骨折,脱位也应用推拿手法整复 
  B. 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 
  C. 推拿广乏地被应用于防病养生 
  D. 膏摩盛行 
  E. 出现了大量的小儿推拿著作 
 
4. [单选题]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
  A. 表寒里热 
  B. 表里俱热 
  C. 表里俱寒 
  D. 热郁表里之间 
  E. 表热里寒 
 
5. [单选题]根据《素问·痹论》所述,以疼痛剧烈,固定不移为特点的痹证是
  A. 皮痹 
  B. 行痹 
  C. 痛痹 
  D. 著痹 
  E. 筋痹 
 
6. [多选题]暑湿头痛的典型症状有
  A. 头痛如裹 
  B. 头脑空痛 
  C. 脘闷纳呆 
  D. 肢体倦怠 
  E. 咽红肿痛 
 
7. [多选题]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的推拿方法有( )
  A. 捏脊法 
  B. 老子按摩法 
  C. 正骨八法 
  D. 膏摩法 
  E. 抄腹法 
 
8. [多选题]按弦走推摩主治功效是
  A. 理气化痰 
  B. 健脾消食 
  C. 温肾助阳 
  D. 活血通络 
  E. 祛风散寒 
 
9. [单选题]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治用
  A. 附子粳米汤 
  B. 大建中汤 
  C. 理中汤 
  D. 赤丸 
  E. 大黄附子汤 
 
10. [多选题]少阳病之所以虚实相兼,乃因于( )
  A. 邪气太盛 
  B. 少阳阳气始生 
  C. 抗病能力较弱 
  D. 邪气趁陷 
  E. 气血不足 
 
11. [多选题]乌梅丸的药物组成是( )
  A. 乌梅、附子、桂枝、当归 
  B. 人参、干姜、白蜜 
  C. 黄连、黄柏 
  D. 黄芩 
  E. 细辛、蜀椒 
 
12. [多选题]与胆绞痛发生的有关因素是
  A. 细菌感染 
  B. 胆结石 
  C. 胆道蛔虫 
  D. 第8胸椎后关节错位 
  E. 腰椎后关节紊乱 
 
13. [多选题]吴又可对瘟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 )
  A. 病因方面 
  B. 预防方面 
  C. 流行特点方面 
  D. 发病方面 
  E. 治疗方面 
 
14. [多选题]运用踩跷法时应( )
  A. 患者必须呼吸配合 
  B. 踩踏速度要无规律 
  C. 医者弹跳时足尖不离开患者腰部 
  D. 应在患者腹部和膝部加垫枕头 
  E.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15. [多选题]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寒淫于内,应( )
  A. 治以甘热 
  B. 佐以甘辛 
  C. 以咸写之 
  D. 以辛润之 
  E. 以苦坚之 
 
16. [多选题]妇人产后三大证是指( )
  A. 乳中虚 
  B. 痉 
  C. 发热 
  D. 郁冒 
  E. 大便难 
 
17. [单选题]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
  A.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 小青龙汤 
  C. 大青龙汤 
  D. 葛根芩连汤 
  E. 麻杏石甘汤 
 
18. [单选题]对《灵枢·决气》中"六气"的错误描述是
  A.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B.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C.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D.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气 
  E.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9. [多选题]高血压病腹部的操作,可应用
  A. 摩法按顺时针方向操作 
  B. 摩法在腹部移动按逆时针方向进行 
  C. 按、揉中脘、气海等穴 
  D. 擦腹部,以透热为度 
  E. 拍击腹部,使皮肤微红 
 
20. [单选题]小建中汤证中心下悸的机理是
  A. 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B. 胃虚水停,水气凌心 
  C. 心之阴阳两虚 
  D. 脾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E. 以上均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