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妇科卫生正高高级职称海量考试试题(E8),更多中西医结合妇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腹膜刺激征包括
  A. 肠鸣音亢进 
  B. 反跳痛 
  C. 腹肌紧张 
  D. 压痛 
  E. 振水音 
 
2. [单选题]据《灵枢·水胀》内容,症见:目窠肿,人迎脉盛,咳喘,腹大,胫肿,阴股间寒等,当属
  A. 水胀 
  B. 肤胀 
  C. 臌胀 
  D. 石瘕 
  E. 水肿 
 
3. [多选题]子宫收缩乏力全身性因素包括
  A. 羊水过多 
  B. 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 
  C. 产程长或难产 
  D. 子宫过度膨胀 
  E. 产妇精神紧张 
 
4. [多选题]经子宫壁淋巴和血管播散的急性输卵管炎的病理特征是
  A. 输卵和黏膜不受累或受累极轻 
  B. 输卵和肌层变厚 
  C. 病变以输卵管间质炎为主 
  D. 输卵管腔多在某段出现闭锁 
  E. 输卵管不通畅 
 
5. [单选题]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的治疗应"表里刺之",其中"里"是指
  A. 五脏 
  B. 阴分 
  C. 少阴 
  D. 厥阴 
  E. 太阴 
 
6. [单选题]《热论》中热病的“两感于寒”指
  A. 重复感受寒邪 
  B. 外感寒邪,内伤冷饮 
  C. 表里两经俱受寒 
  D. 手足太阳两经俱受寒 
  E. 以上均不是 
 
7. [单选题]《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脾气乃绝”的原因是
  A. 味过于酸 
  B. 味过于咸 
  C. 味过于苦 
  D. 味过于辛 
  E. 味过于甘 
 
8. [多选题]下列各方用于治疗痉病的方是哪几首( )
  A. 桂枝附子汤 
  B. 栝楼桂枝汤 
  C. 麻黄加术汤 
  D. 大承气汤 
  E. 葛根汤 
 
9. [单选题]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的内容,人体“下先受之”的邪气是
  A. 风 
  B. 寒 
  C. 湿 
  D. 暑 
  E. 火 
 
10. [单选题]《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者,病所属的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 [多选题]少阴病阳回自愈证可见( )
  A. 脉暴微 
  B. 手足温 
  C. 烦 
  D. 欲去衣被 
  E. 脉紧 
 
12. [多选题]在标本采集与送检中应遵守的原则包括
  A.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 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应先严格消毒 
  C. 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的标本 
  D. 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E.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13. [多选题]百合地黄汤证、酸枣仁汤证的共同特点是( )
  A. 病因情志所伤 
  B. 病位与心有关 
  C. 病机阴虚内热 
  D. 病症心神不安 
  E. 治法养阴安神 
 
14. [单选题]《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诊法常以什么时候最适宜
  A. 鸡鸣 
  B. 平旦 
  C. 日中 
  D. 日西 
  E. 合夜 
 
15. [多选题]关于阴道壁,下述哪些是正确的
  A. 阴道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 
  B. 阴道壁富含静脉丛,局部损伤易形成血肿 
  C. 阴道上皮富含腺体,故妇女常有白带多的现象 
  D. 阴道壁有很多横纹皱褶及外覆有弹力纤维,故有很大的伸展力 
  E. 阴道黏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16. [多选题]厥逆证可见于( )
  A. 乌梅丸证 
  B. 白虎汤证 
  C. 栀子豉汤证 
  D. 茯苓甘草汤证 
  E. 四逆汤证 
 
17. [多选题]厌氧菌在产褥感染中占重要地位,下列描述恰当的是
  A. 对甲硝达唑敏感 
  B. 细菌培养阳性率低 
  C. 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脓液有恶臭 
  D. 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E. 主要有厌氧性链球菌和厌氧性类杆菌属,属于阴道的正常菌群 
 
18. [单选题]大头瘟头面红肿疼痛的病机是
  A. 邪毒上犯清窍 
  B. 风热侵袭肺卫 
  C. 胃火上炎头面 
  D. 肺胃热毒上攻头面 
  E. 风邪犯表 
 
19. [多选题]确诊无脑儿后,下述处理哪些项不恰当
  A. 因胎头小,不能扩张产道,可行胎头吸引器助娩 
  B. 因胎头小,不能扩张产道,可行产钳助娩 
  C. 一经确诊应引产 
  D. 出现肩难产可行剖宫产 
  E. 可行毁胎术 
 
20. [多选题]湿热发黄证与寒湿发黄证的区别是( )
  A. 前者黄色鲜明,后者黄色晦暗 
  B. 前者属热实证,后者可伴脾虚寒证 
  C. 前者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后者为寒湿内蕴、肝胆失疏 
  D. 前者与阳明有关,后者与太阴有关 
  E. 前者清热利湿退黄,后者温中散寒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