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卫生职称考试宝典针灸副高高级职称终极考试模拟试卷(O3),更多针灸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卫生职称考试宝典针灸副高高级职称终极考试模拟试卷(O3),更多针灸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属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脉痹阻证共见的症状是
  A. 心悸 
  B. 失眠 
  C. 心胸憋闷 
  D. 舌淡苔白 
  E. 脉结代 
 
2. [多选题]临床上内痔的主要表现有
  A. 便血 
  B. 痔核脱出 
  C. 疼痛 
  D. 瘙痒 
  E. 泻泄 
 
3. [单选题]既能消食健胃,又能涩精止遗,还可治疗小儿脾虚疳积的药物是
  A. 银柴胡 
  B. 麦芽 
  C. 乌梅 
  D. 莱菔子 
  E. 鸡内金 
 
4. [单选题]头项部疾患常用
  A. 委中 
  B. 列缺 
  C. 丰隆 
  D. 足三里 
  E. 合谷 
 
5. [单选题]有关电针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 
  B. 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及孕妇禁用电针 
  C. 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或折针 
  D. 如毫针的针柄如出现表面氧化现象,不宜使用 
  E. 如多次反复应用电针,则可出现机体耐受现象,使疗效降低 
 
6. [单选题]治疗胃痛的主穴是( )
  A. 脾俞、胃俞、足三里 
  B. 足三里、内关、公孙 
  C. 合谷、天枢、上巨虚 
  D. 胃俞、脾俞、中脘 
  E. 中脘、足三里、内关 
 
7. [单选题]针灸治疗崩漏实证应选取( )
  A.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中极 
  B. 关元、公孙、隐白、三阴交 
  C. 隐白、血海、阴陵泉、关元 
  D. 肝俞、肾俞、关元、隐白 
  E. 太白、血海、阳陵泉、关元 
 
8. [单选题]猪苓汤的功用是
  A. 清心利水养阴 
  B. 利水清热养阴 
  C. 清热益气生津 
  D. 清心益气止淋 
  E. 益气固表止汗 
 
9. [单选题]患者女,26岁。两眼红肿疼痛3天,眵多,畏光,流泪,伴口苦咽干,烦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除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外,宜加取
  A. 少商、上星 
  B. 行间、侠溪 
  C. 太溪、照海 
  D. 外关、中渚 
  E. 内庭、曲池 
 
10. [单选题]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的穴位是
  A. 阳谷 
  B. 养老 
  C. 腕骨 
  D. 中泉 
  E. 会宗 
 
11. [多选题]小儿多动症的西医治疗中,主要用于兴奋中枢的药物有
  A. 吗啡 
  B. 利他林 
  C. 右旋苯丙胺 
  D. 咖啡因 
  E. 剂苯异妥英 
 
12. [单选题]《上古天真论》“肾气平均,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见于
  A. 女子三七 
  B. 男子四八 
  C. 男子三八 
  D. 女子四七 
  E. 男子五八 
 
13. [单选题]某男,平素多思善疑,胆小怕事,现症精神抑郁善忧,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治疗除取内关、水沟、太冲、神门外,还应加用( )
  A. 曲泉、膻中、期门 
  B. 行间、侠溪、外关 
  C. 肝俞、肾俞、太冲 
  D. 通里、太溪、三阴交 
  E. 心俞、脾俞、三阴交 
 
14. [单选题]下列除何脉外均为轻取即得
  A. 濡脉 
  B. 芤脉 
  C. 革脉 
  D. 弱脉 
  E. 浮脉 
 
15. [单选题]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治疗的头痛类型是
  A. 痰浊上扰 
  B. 肝阳上亢 
  C. 气血不足 
  D. 外感风邪 
  E. 风热袭络 
 
16. [单选题]"痰阻于胃"可见的症状是
  A. 喘咳咯痰 
  B. 胸闷心悸 
  C. 恶心呕吐 
  D. 半身不遂 
  E. 眩晕昏冒 
 
17. [单选题]不属足厥阴脉循行的是
  A. 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B. 挟胃,属肝,络胆 
  C. 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D. 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E.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18. [单选题]既能治疗崩漏,又能治疗疝气的穴位是
  A. 隐白 
  B. 大敦 
  C. 归来 
  D. 横骨 
  E. 急脉 
 
19. [单选题]心包经的郄穴为
  A. 阴郄 
  B. 会宗 
  C. 郄门 
  D. 灵道 
  E. 大陵 
 
20. [单选题]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是( )
  A. 阴阳学说 
  B. 五行学说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子午流注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