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肛肠副高高级职称历年真题库(E5),更多中医肛肠(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肛肠副高高级职称历年真题库(E5),更多中医肛肠(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白芍的适应证是
  A. 肝血虚或血虚有热之月经不调,崩漏 
  B. 血虚肝郁之胁肋疼痛、阴血虚之手足挛痛 
  C. 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 
  D.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E. 营卫不和,表虚自汗 
 
2. [单选题]患者身体疼痛,发汗后其疼痛加重,脉沉迟,宜用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D. 附子汤 
  E. 以上均不可用 
 
3. [单选题]具有开窍醒神、活血散结功效的药物是
  A. 苏合香 
  B. 牛黄 
  C. 石菖蒲 
  D. 冰片 
  E. 麝香 
 
4. [单选题]《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主四肢的生理基础是
  A. 脾统血 
  B. 脾为胃行其津液 
  C. 脾主动化水湿 
  D. 脾气主升 
  E. 脾摄津 
 
5.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天麻、全蝎的适应证
  A. 破伤风 
  B. 脾虚慢惊 
  C. 小儿急惊 
  D. 肝阳眩晕 
  E. 风湿痹证 
 
6. [多选题]能平补阴阳的药是
  A. 党参 
  B. 山药 
  C. 黄精 
  D. 山茱萸 
  E. 鹿茸 
 
7. [多选题]形成肺痿的原因有哪些( )
  A. 发汗太过 
  B. 呕吐频繁 
  C. 消渴,小便利数 
  D. 便难,攻下太过 
  E. 便溏,温摄太过 
 
8. [多选题]乌梅丸主方含义包括( )
  A. 乌梅之酸抑蛔柔肝 
  B. 蜀椒、细辛之辛能伏蛔散寒通阳 
  C. 黄连、黄柏之苦可以下蛔泄热止呕 
  D. 乌梅丸组方有酸甘辛苦并投,刚柔并用的特点 
  E. 乌梅丸属寒热并用之剂 
 
9. [单选题]肛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 疼痛、便秘、出血 
  B. 疼痛、肛门坠胀、便血 
  C. 疼痛、便后肿物、便血 
  D. 疼痛、里急后重、便血 
  E. 疼痛、便血、便血流脓 
 
10. [单选题]持续低热,五心烦热,神疲欲寐,形瘦口干,耳聋,脉虚细,其证候是
  A. 气分证 
  B. 营分证 
  C. 血分证 
  D. 气营两燔证 
  E. 卫分证 
 
11. [单选题]痔环形切除术适用于
  A. 二期内痔 
  B. 三期内痔 
  C. 严重的环形痔 
  D. 混合痔 
  E. 血栓外痔剥离术 
 
12. [单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浊阴"指的是
  A. 粪便和尿液 
  B. 水道中的阴液 
  C. 化生的精血津液 
  D. 浓厚的营养物质 
  E. 痰饮等病理产物 
 
13. [单选题]便血病人做肛门指检的目的是
  A. 诊断内痔 
  B. 诊断外痔 
  C. 排除炎症 
  D. 排除直肠肿瘤 
  E. 排除肛瘘 
 
14. [单选题]肛裂的好发部位是:
  A. 截石位3、7、11点 
  B. 截石位6、12点 
  C. 截石位5、7点 
  D. 截石位3、9点 
  E. 截石位2、5点 
 
15. [单选题]关于结肠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结肠癌大多数为腺癌 
  B. 右半结肠癌临床常出现贫血 
  C. 左半结肠癌临床常出现梗阻 
  D. 结肠癌以血行转移为主 
  E. 结肠癌中以乙状结肠发病率最高 
 
16. [单选题]《素问·热论》"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的原因是
  A. 热甚而强食之 
  B. 劳作过度 
  C. 又犯房事 
  D. 七情刺激 
  E. 复感外邪 
 
17. [单选题]治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的痰多、咳嗽、气逆等证,宜选用
  A. 夏枯草 
  B. 贝母 
  C. 半夏 
  D. 桔梗 
  E. 枇杷叶 
 
18. [单选题]蒲黄的药用部位是
  A. 花粉 
  B. 菌核 
  C. 孢子 
  D. 花蕾 
  E. 根 
 
19. [单选题]某患者体征为: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凹陷性水肿、发绀。诊断为右心功能不全。引起上述体征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心静脉压升高 
  B. 左室内压力升高 
  C. 动脉循环血量增加 
  D. 左房内压升高 
  E. 后负荷增加 
 
20. [多选题]根据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的脉象,下列哪些可以说明其临床特点( )
  A. 阴乘阳位,胸阳不通 
  B. 胸阳不足,阴邪内盛 
  C. 寒饮气逆 
  D. 本虚标实 
  E. 阴寒痼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