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正高职称考试宝典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高级职称(正高)免费考试试题下载(A9),更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血淋辨证属虚者,其治疗的最佳选方是( )
  A. 小蓟饮子 
  B. 知柏地黄丸 
  C. 导赤散 
  D. 茜根散 
  E. 二至丸 
 
2. [多选题]病人教学方法分类包括
  A. 行为训练 
  B. 知识灌输 
  C. 小组讨论 
  D. 双向交流 
  E. 大众媒介 
 
3. [多选题]与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相比,流行病学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A. 必须有干预措施 
  B. 是实验方法而非观察性方法 
  C. 实验的性质是回顾性的 
  D. 须随机化分组 
  E. 实验组与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 
 
4. [多选题]经络在阐述病理方面的作用是( )
  A. 内脏病变反映于五官九窍的途径 
  B. 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C. 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的途径 
  D. 脏与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E. 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 
 
5. [多选题]补法,主要包括( )
  A. 补气 
  B. 补血 
  C. 补阴 
  D. 补心 
  E. 补阳 
 
6. [单选题]不同病人分别表现脱肛、眼睑下垂等病症,治疗时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称为( )
  A. 因人制宜 
  B. 因地制宜 
  C. 辨病论治 
  D. 异病同治 
  E. 同病异治 
 
7. [单选题]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和统率作用的是( )
  A. 正经 
  B. 奇经 
  C. 经别 
  D. 浮络 
  E. 别络 
 
8. [单选题]致病后最易出现发热恶风、汗出等症状的病邪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9. [单选题]湿热带下过多的主症不包括( )
  A. 带下量多,色黄,质黏腻,有臭气 
  B. 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样,阴痒 
  C. 口苦咽干,小便短黄 
  D. 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E. 舌苔黄腻,脉濡数 
 
10. [多选题]适用于提高培训对象的沟通技能的教学方法有
  A. 角色扮演 
  B. 头脑风暴 
  C. 小组讨论 
  D. 模拟训练 
  E. 案例分析 
 
11. [多选题]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包括
  A. 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B. 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C. 加强社区行动 
  D. 发展个人技能 
  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12. [单选题]常引起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等症状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3. [多选题]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
  A. 新生儿的增加 
  B. 易感人口的迁入 
  C.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D. 免疫人口的死亡 
  E.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的增加 
 
14.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脾胃虚寒型胃痛主症的是( )
  A.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 
  B. 口干思饮,大便秘结 
  C. 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D. 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E. 神疲纳呆,四肢倦怠 
 
15. [多选题]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
  A. 寒热平调 
  B. 散结除痞 
  C. 和解少阳 
  D. 疏肝解郁 
  E. 透邪解郁 
 
16. [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强化因素
  A. 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 
  B. 家庭成员的支持 
  C.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D. 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E. 以上均是 
 
17. [多选题]关于患者健康教育不正确的说法是
  A. 系统化和全面化 
  B. 门诊教育应侧重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教育 
  C. 住院教育的对象包括病人及其陪护人 
  D. 住院教育应医护结合,各负其责 
  E. 出院教育是病人出院后的指导 
 
18. [多选题]消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主要的方法有( )
  A. 消痰化饮 
  B. 行气化痰 
  C. 行气消瘀 
  D. 消食导滞 
  E. 消坚化积 
 
19. [多选题]5岁小儿误食家中避孕药半瓶,20分钟后被发现,此时紧急抢救措施应为
  A. 立即送医院抢救 
  B. 在医院用洗胃机洗胃 
  C. 立即服用泻剂让药片从大便排出 
  D. 立即在现场抢救,用筷子或小匙按压儿童舌根,催吐 
  E. 饮料 
 
20. [单选题]下列不属四君子汤组成的药物是( )
  A. 人参 
  B. 炙甘草 
  C. 黄芪 
  D. 白术 
  E. 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