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妇科学医学高级职称(副高)案例分析在线题库(F6),更多中医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妇科学医学高级职称(副高)案例分析在线题库(F6),更多中医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过劳包括
  A. 劳神过度 
  B. 劳力过度 
  C. 房劳过度 
  D. 思虑太过 
  E. 久行伤筋 
 
2. [多选题]痛经的治法主要有
  A. 月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 
  B. 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C. 止痛以温经活血通络 
  D. 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E. 虚证以益肾扶脾养血为主 
 
3. [单选题]既能燥湿散寒,又能除痰截疟的药物是
  A. 鸦胆子 
  B. 青蒿 
  C. 柴胡 
  D. 草豆蔻 
  E. 草果 
 
4. [单选题]女患者,子宫下脱,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红,脉沉弱。治宜:
  A. 滋阴养血固摄 
  B. 补肾固脱 
  C. 补气升提 
  D. 清热利湿固脬 
  E. 以上均不是 
 
5. [单选题]假神的病机是
  A. 气血不足,精神亏损 
  B. 机体阴阳严重失调 
  C. 脏腑虚衰,功能低下 
  D. 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E. 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6. [多选题]下列证候中,哪项是枳实的主治证
  A. 脾虚气滞,脘腹胀痛 
  B. 胃肠气滞,热结便秘,腹满胀痛 
  C. 气血阻滞胸胁疼痛 
  D. 月经不调、痛经 
  E. 痰滞胸脘痞满,胸痹结胸 
 
7. [单选题]患者,女,43岁。突发腰痛,少腹隐痛,尿痛,小便不利,B超示:膀胱小结石。用药首选
  A. 木通 
  B. 车前子 
  C. 金钱草 
  D. 泽泻 
  E. 滑石 
 
8.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阴偏衰的是
  A. 精血津液不足 
  B. 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 阳气相对亢盛 
  D. 阳热偏盛而伤阴 
  E. 五心烦热,盗汗 
 
9. [单选题]儿枕痛为
  A. 产后小便淋漓涩痛 
  B. 产后头枕部疼痛 
  C. 产后身痛 
  D. 妊娠腹痛 
  E. 产后腹痛 
 
10. [单选题]半夏厚朴汤的治法是
  A. 解郁化痰,顺气降逆 
  B. 活血通瘀 
  C. 破气散结 
  D. 祛瘀逐痰 
  E. 化痰利咽 
 
11. [单选题]《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温病发汗而汗不出者,如发疹者,治当用
  A.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B. 银翘散 
  C.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 
  D. 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 
  E.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 
 
12. [多选题]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阳胜"可见( )
  A. 身热 
  B. 烦闷 
  C. 喘粗 
  D. 齿干 
  E. 无汗 
 
13. [单选题]某妇,35岁,近半年月经38~42天一行,持续7天干净,用卫生巾10条,经行小腹轻微胀坠感。诊断为:( )
  A. 月经过多 
  B. 月经后期 
  C. 痛经 
  D. 经期延长 
  E. 月经先后无定期 
 
14. [单选题]某女,39岁,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无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首选方剂是
  A. 当归补血汤 
  B. 四物汤 
  C. 人参养荣汤 
  D. 八珍益母汤 
  E. 归脾汤 
 
15. [单选题]产后病的病机特点为( )
  A. 气血两虚 
  B. 亡血伤津 
  C. 瘀血内阻 
  D. 多虚多瘀 
  E. 以上都是 
 
16. [单选题]大承气汤的主治病证,与下列哪项无关
  A. 热实之热厥 
  B. 热结旁流证 
  C. 阳明腑实证 
  D. 热实之发狂 
  E. 肠燥便秘证 
 
17. [单选题]素有滑胎病史的病人,孕后保胎治疗的时间一般需超过既往流产月份的( )
  A. 一周以上 
  B. 超过以往陨堕的最大时限 
  C. 一月以上 
  D. 两月以上 
  E. 三个月以上 
 
18. [多选题]车前子的适应证是
  A. 水肿、淋证 
  B. 暑湿泄泻 
  C. 痰热咳嗽 
  D. 心悸、失眠 
  E. 目赤涩痛、目暗昏花、翳障 
 
19.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牛蒡子的功效
  A. 疏散风热 
  B. 透疹利咽 
  C. 解毒消肿 
  D. 宣肺祛痰 
  E. 明目退翳 
 
20. [单选题]月经后期的治疗原则是( )。
  A. 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B. 扶阳祛寒、养血调经 
  C.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D.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E. 温经养血、活血行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