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生理情况下,出生几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造血
A. 3个月
B. 4个月
C. 5个月
D. 2个月
E. 1个月
2. [单选题]下列不会影响标记的因素是
A. 被标记蛋白质的性质
B. 原料比
C. 温度
D. 湿度
E. 标记率
3. [单选题]前列腺液检查见到白细胞、前列腺颗粒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轻度增高,卵磷脂小体消失,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前列腺癌
B. 前列腺结石
C. 前列腺结核
D. 前列腺炎
E. 精囊炎
4. [单选题]黄骨髓开始出现的年龄是
A. 新生儿和3~4岁
B. 5~7岁后
C. 8~12岁
D. 13~15岁
E. 18岁后
5. [单选题]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A. 结合
B. 裂殖
C. 孢子
D. 二分裂
E. 复制
6. [单选题]关于放射免疫分析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 灵敏度高
B. 特异性高
C. 重复性好
D. 样品及试剂用量小
E. 不易造成污染
7. [单选题]哪些部门参与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A. 卫生部医政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主管部门
C.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D. 卫生部医政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8. [单选题]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 多发性骨髓瘤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自身溶血性贫血
D. 甲状腺肿大
E. 萎缩性胃炎
9. [单选题]抗原抗体结合过程中,下面哪种力所起作用最大
A. 静电引力
B. 范登华引力
C. 氢键结合力
D. 疏水作用力
E. 共价键
10. [单选题]只能在淋巴细胞中增殖的病毒是
A. HCMV
B. HSV
C. VZV
D. EBV
E. HBV
1.正确答案 :D
解析: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2.正确答案 :D
解析:影响标记的因素包括:①发光剂的选择。②被标记蛋白质的性质。抗原作为被标志物时,应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免疫学稳定性;抗体作为被标志物时,则要求具有较高的效价,应用提纯的IgG来代替全血清)。③标记方法的选择(应正确选择与发光剂和被标志物结构相适应的耦联方式)。④原料比。在制备发光剂-IgG(抗体)结合物时,IgG:发光剂:交联剂的克分子比(mol:mol:mol)会影响结合物的发光效率。⑤标记率。是指结合物中IgG与发光剂之间的克分子比。由于每一种发光剂对应于被标志物都有特定的最佳标记率,标志物选择不好,会出现不易保存等现象。⑥温度。控制标记时的反应温度极为重要,对于较稳定的小分子被标志物,温度可稍放宽些;而当被标志物是抗原或抗体蛋白质时,由于蛋白质对热的不稳定性,应在保证标记反应进行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低的温度,以避免蛋白质在标记过程中活性的丧失。⑦纯化与保存。多数经耦联反应制备的结合物,使用前都需进行纯化,除去未结合的发光剂和交联剂。结合物一般可分装保存在-70℃条件下,最好冷冻干燥保存。
3.正确答案 :D
解析:前列腺炎患者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前列腺颗粒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增多。
4.正确答案 :B
解析:红骨髓的演变过程是5岁以下儿童全身骨髓腔都为红骨髓。5~7岁以后骨髓中开始出现脂肪细胞,即黄骨髓出现。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骨的近心端。
5.正确答案 :D
解析:细菌主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即细菌生长到一定时期,在细胞中间逐渐形成横隔,由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细胞分裂是连续的过程,分裂中的两个子细胞形成的同时,在子细胞的中间又形成横隔,开始细菌的第二次分裂。有些细菌分裂后的子细胞分开,形成单个的菌体,有的则不分开,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如链球菌、链杆菌等。
6.正确答案 :E
解析:放射免疫分析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可探测的灵敏性、精确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技术。此技术灵敏度高(可检测到ng、pg水平)、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样品及试剂用量小是其优点,但核素的放射性,对工作人员和环境易造成危害或污染,是其缺点。
7.正确答案 :C
解析: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
8.正确答案 :B
解析:抗核抗体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
9.正确答案 :D
解析:抗原抗体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主要作用力包括:①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②范登华引力: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③氢键结合力:其结合力较强于范登华引力。④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10.正确答案 :D
解析:EBV缺乏良好的体外培养系统,不能用常规的疱疹病毒培养方法进行培养。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从外周血分离的B淋巴细胞培养。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knj0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