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职称正高考试宝典2024中医外科学卫生高级职称(正高)真题题库(Y3),更多中医外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职称正高考试宝典2024中医外科学卫生高级职称(正高)真题题库(Y3),更多中医外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哪些抗生素肾脏毒性较小
  A. 青霉素 
  B. 先锋霉素 
  C. 庆大霉素 
  D. 红霉素 
  E. 卡那霉素 
 
2. [单选题]某男,40岁。过食肥甘厚味多年,现口甘,中满。结合《素问·奇病论》分析,其病机为
  A. 湿热困脾 
  B. 痰浊阻滞 
  C. 水饮内停 
  D. 脾气虚弱 
  E. 气机郁滞 
 
3. [多选题]在100年前,外科医生注意到与手术环境相关的"医院病"包括
  A. 坏疽 
  B. 丹毒 
  C. 脓血症 
  D. 败血症 
  E. 产褥热 
 
4. [多选题]《素问·痿论》所说的"肝热"的诊断要点包括( )
  A. 色苍 
  B. 色黑 
  C. 爪枯 
  D. 肉蠕动 
  E. 齿槁 
 
5. [多选题]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
  A. 尿频 
  B. 尿道口溢白浊 
  C. 排尿困难 
  D. 尿潴留 
  E. 排尿不净 
 
6. [多选题]以下哪几种局麻药属于酰胺类
  A. 普鲁卡因 
  B. 利多卡因 
  C. 丁卡因 
  D. 布比卡因 
  E. 罗哌卡因 
 
7. [单选题]"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下列哪种解释最全面
  A. 口苦、咽干、目眩中的一证 
  B. 少阳主证中的一部分证侯 
  C. 小柴胡汤或然证中的-证 
  D. 往来寒热一证 
  E. 必见往来寒热一证 
 
8. [多选题]常表现为无症状的周围性结节的是
  A. 鳞癌 
  B. 腺癌 
  C. 细支气管肺泡癌 
  D. 小细胞癌 
  E. 大细胞未分化癌 
 
9. [单选题]支饮的临床主症是
  A.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B. 心下痞坚,胸胁支满,目眩 
  C.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D. 咳唾引痛,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E. 身体疼重,四肢历节痛 
 
10. [多选题]托法是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其用药主要以( )
  A. 活血药 
  B. 补益气血药 
  C. 透脓药 
  D. 消肿药 
  E. 清热药 
 
11. [单选题]烂喉痧见壮热,烦渴,咽喉肿痛糜烂,甚则气道不通,肌肤丹痧紫赤密布,红晕融合成片,舌绛干燥起芒刺,状如杨梅,其治法为
  A. 气营两清,透邪外出 
  B. 凉血解毒,疏风消肿 
  C. 清营养阴,解毒透邪 
  D. 清气解毒,透泻郁热 
  E. 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12. [单选题]某女,25岁。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小便黄赤,尿道灼热涩痛,口渴,舌红无苔,脉数。其病位在
  A. 心、脾 
  B. 小肠 
  C. 膀胱 
  D. 心、小肠 
  E. 肾、膀胱 
 
13. [单选题]以下哪种神志障碍,见于阳明蓄血证
  A. 如狂 
  B. 发狂 
  C. 谵语 
  D. 喜忘 
  E. 独语如见鬼状 
 
14. [多选题]暑湿弥漫三焦临床可见( )
  A. 胸闷咳痰带血 
  B. 脘痞,不甚渴饮 
  C. 小便短赤,下利稀水 
  D. 身发斑疹 
  E. 身热,面赤,耳聋 
 
15. [单选题]《金匮要略》论中风,邪在于经可见
  A. 肌肤不仁 
  B. 即重不胜 
  C. 口吐涎 
  D. 舌即难言 
  E. 喁僻不遂 
 
16. [多选题]下列是蛇串疮的临床特征的是
  A. 多见于热病后 
  B. 双侧分布 
  C. 沿周围神经分布,排成带状 
  D. 成簇水疱 
  E. 有传染性 
 
17. [单选题]《灵枢·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
  A. 以父为基 
  B. 以母为基 
  C. 以气为基 
  D. 以血为基 
  E. 以精为基 
 
18. [单选题]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
  A. 茯苓、人参、附子 
  B. 茯苓、干姜、附子 
  C. 茯苓、人参、附子、甘草 
  D. 茯苓、人参、甘草、附子、生姜 
  E. 茯苓、人参、甘草、附子、干姜 
 
19. [多选题]温病的舌质变化主要反映:( )
  A. 卫分病变 
  B. 营分病变 
  C. 气分病变 
  D. 血分病变 
  E. 中焦病变 
 
20. [单选题]"血痹虚劳篇"中在调补阴阳两虚方面,多侧重于
  A. 甘寒养阴 
  B. 辛温通阳 
  C. 苦寒坚阴 
  D. 甘温扶阳 
  E. 温补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