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副高卫生高级职称备考模拟试题(T9),更多中医耳鼻咽喉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副高卫生高级职称备考模拟试题(T9),更多中医耳鼻咽喉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苏子降气汤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
  A. 当归 
  B. 肉桂 
  C. 前胡 
  D. 厚朴 
  E. 葶苈子 
 
2. [多选题]用浙贝母治疗的病证是
  A. 风热咳嗽 
  B. 燥热咳嗽 
  C. 痰热咳嗽 
  D. 瘰疬、瘿瘤 
  E. 乳痈疮毒,肺痈 
 
3. [单选题]患者,男,56岁。脘腹痞满胀痛,食后尤甚,疲乏无力,纳呆,舌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用药首选
  A. 木香、砂仁 
  B. 苍术、厚朴 
  C. 山楂、神曲 
  D. 枳实、白术 
  E. 香附、木香 
 
4. [单选题]患者,女,35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少腹时而隐痛,阴部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宜首选
  A. 清热泻火药 
  B. 清热燥湿药 
  C. 清热解毒药 
  D. 清热凉血药 
  E. 利水渗湿药 
 
5. [单选题]患者,女,31岁。素患肠痈,连日来右下腹阵阵作痛,口苦便干。宜与大黄配伍使用的药物是
  A. 赤芍 
  B. 白芍 
  C. 牡丹皮 
  D. 丹参 
  E. 当归 
 
6. [单选题]患者,女,50岁,胃痛隐痛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差,神疲乏力,时有腹泻脱肛,舌淡苔白,脉虚弱,用升阳益气健脾法治疗,应首选
  A. 白术 
  B. 党参 
  C. 黄芪 
  D. 太子参 
  E. 山药 
 
7. [多选题]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均可以选用
  A. 荆芥 
  B. 生姜 
  C. 防风 
  D. 桂枝 
  E. 薄荷 
 
8. [单选题]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应先与
  A. 小柴胡汤 
  B. 桂枝加芍药汤 
  C. 大建中汤 
  D. 小建中汤 
  E. 桂枝加大黄汤 
 
9. [单选题]羌活、独活同用的方剂是
  A. 川芎茶调散 
  B. 独活寄生汤 
  C. 九味羌活汤 
  D. 羌活胜湿汤 
  E. 当归拈痛汤 
 
10. [单选题]既能燥湿散寒,又能除痰截疟的药物是
  A. 鸦胆子 
  B. 青蒿 
  C. 柴胡 
  D. 草豆蔻 
  E. 草果 
 
11. [单选题]脓耳的证候特征是:
  A. 耳膜内陷,耳内流脓 
  B. 耳膜钙化,耳内流脓 
  C. 耳膜萎缩,耳内流脓 
  D. 耳膜混浊,耳内流脓 
  E. 耳膜穿孔,耳内流脓 
 
12. [单选题]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 
  B. 感邪较轻 
  C. 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D. 邪热内郁,不能外发 
  E. 以上都不是 
 
13. [单选题]穿心莲的功效是
  A.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B. 清热解毒,养阴 
  C. 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消肿 
  D.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E.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4. [单选题]患者,男。61岁。患脑血栓3个月。现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左指肿胀,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涩。用药宜首选( )
  A. 桃仁、红花 
  B. 赤芍、丹参 
  C. 当归、川芎 
  D. 黄芪、川芎 
  E. 黄芪、党参 
 
15. [单选题]陈皮的功效是
  A. 理气健脾,消食化积 
  B.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C. 理气宽胸,散寒调中 
  D.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E. 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16. [单选题]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中午 
  C. 下午 
  D. 前半夜 
  E. 后半夜 
 
17. [多选题]水逆证可以见到的临床表现是
  A. 小便不和 
  B. 心烦不得眠 
  C. 渴欲饮水 
  D. 大便燥结 
  E. 水入即吐 
 
18. [单选题]浮小麦具有的功效是:( )
  A. 收敛止血 
  B. 益气止汗 
  C. 涩精止带 
  D. 涩肠敛汗 
  E. 止血止汗 
 
19. [单选题]旋覆代赭汤的病因病机是
  A. 痰热内阻,胃失和降 
  B. 食积内停,胃失和降 
  C. 胃虚痰阻,气逆不降 
  D. 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E. 胃中虚冷,气逆不降 
 
20. [多选题]出入颈静脉孔的血管是
  A. 颈内静脉 
  B. 岩下窦 
  C. 岩上窦 
  D. 枕动脉脑膜支 
  E. 咽升动脉脑膜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