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2024中西医结合外科正高医学高级职称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E3),更多中西医结合外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甘草的解毒作用是
  A. 解热毒 
  B. 解药物中毒 
  C. 解蛇毒 
  D. 解梅毒 
  E. 解食物中毒 
 
2. [多选题]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药物组成是( )
  A. 麻黄、连轺 
  B. 茵陈蒿、大黄 
  C. 杏仁、赤小豆 
  D. 大枣、甘草 
  E. 生梓白皮、生姜 
 
3. [单选题]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决定人体生长壮老的是
  A. 心气 
  B. 肝气 
  C. 脾气 
  D. 肾气 
  E. 肺气 
 
4. [多选题]恶性黑色素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黑色素瘤多数是在色素病变基础上发生的 
  B. 正常皮肤也可以发生黑色素瘤 
  C. 黑色素瘤主要经血液转移至肺、骨等器官 
  D. 最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切除 
  E. 黑色素瘤可以有家族史 
 
5. [多选题]以下何种疾病可行脾切除术
  A. 脾破裂 
  B. 脾动脉瘤 
  C. 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 
  D. 地中海贫血 
  E. 脾囊肿 
 
6. [单选题]"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应填入
  A. 桂枝人参汤主之 
  B. 葛根芩连汤主 
  C. 半夏泻心汤主之 
  D. 葛根汤主之 
  E. 四逆汤主之 
 
7. [多选题]叶天士认为,邪在肺卫的治法包括( )
  A. 辛凉轻剂 
  B. 清热解毒 
  C. 挟湿者,宜渗湿于热下 
  D. 时冀其战汗透邪 
  E. 挟风者,宜透风于热外 
 
8. [单选题]某女,25岁。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小便黄赤,尿道灼热涩痛,口渴,舌红无苔,脉数。其病位在
  A. 心、脾 
  B. 小肠 
  C. 膀胱 
  D. 心、小肠 
  E. 肾、膀胱 
 
9. [多选题]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A. 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津能载气 
  D. 气虚导致自汗,多尿等 
  E. 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10. [多选题]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 母病及子 
  B. 侮其所不胜 
  C. 克其所胜 
  D. 子病及母 
  E. 乘其所胜 
 
11. [多选题]虚寒肺痿的症状是( )
  A. 咳唾涎沫 
  B. 咳而胸满 
  C. 吐涎沫而不咳 
  D. 头眩不渴 
  E. 遗尿、小便数 
 
12. [多选题]刘河间对温病学的贡献( )
  A. 创“火热致病论” 
  B. 确立寒凉清下的治疗方法 
  C. 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益元散等温病治疗方剂 
  D. 对《伤寒论》方剂进行加减 
  E. 总结温病临床医案 
 
13. [单选题]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 竹叶石膏汤 
  B. 栀子豉汤 
  C. 白虎汤 
  D. 桂枝汤 
  E. 白虎加人参汤 
 
14. [单选题]五叶芦根汤用于下列何证
  A. 湿温后期,余湿未尽证 
  B. 风温后期,肺胃阴伤证 
  C. 春温后期,邪留阴分证 
  D. 暑湿后期,肺胃气液两虚证 
  E. 湿温后期,湿胜阳微证 
 
15. [多选题]周围动脉瘤发生栓塞并发症,以下哪项正确
  A. 颈动脉瘤发生栓塞并发症,表现为缺血性脑中风 
  B. 锁骨下动脉瘤发生栓塞并发症,表现为指端缺血,但整个上肢缺血少见 
  C. 胭动脉瘤发生栓塞并发症可表现为足趾坏死 
  D. 股动脉瘤发生栓塞并发症表现为下肢急性缺血 
  E. 锁骨下动脉瘤发生栓塞并发症不会发生一过性脑缺血 
 
16. [多选题]胸外心脏按压的并发症
  A. 肋骨骨折 
  B. 锁骨骨折 
  C. 心肺损伤 
  D. 肝脾破裂 
  E. 血气胸 
 
17. [多选题]秋燥病治疗不宜用( )
  A. 甘寒 
  B. 苦寒 
  C. 苦燥 
  D. 柔润 
  E. 辛寒 
 
18. [多选题]具有镇惊安神功效的药物是
  A. 朱砂 
  B. 磁石 
  C. 龙骨 
  D. 琥珀 
  E. 柏子仁 
 
19. [单选题]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A. 肠实而胃虚 
  B. 胃实而肠虚 
  C. 肠胃俱实 
  D. 肠胃俱虚 
  E. 以上均不是 
 
20. [多选题]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期的电解质紊乱,下列哪些可能发生
  A. 高钾血症 
  B. 高镁血症 
  C. 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 
  D. 低钠血症 
  E. 低镁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