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外科高级职称(正高)2024冲刺密卷详细答案(L5),更多中西医结合外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外科高级职称(正高)2024冲刺密卷详细答案(L5),更多中西医结合外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男性,37岁。突然呕鲜血1000ml,查体:神志朦胧,巩膜黄染,腹胀,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血压70/48mmHg,脉搏130次/分。胃镜发现食管下端曲张静脉出血。该病人的合理治疗方案是
  A. 急诊分流手术 
  B. 急诊断流手术 
  C. 三腔二囊管压迫 
  D. 立刻应用止血药 
  E. 先内科保守治疗,稳定后再手术 
 
2. [单选题]《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心的阴阳属性为
  A. 阳中之太阳 
  B. 阳中之太阴 
  C. 阳中之少阳 
  D. 阴中之少阳 
  E. 以上均不是 
 
3. [单选题]黄疸病,鉴别湿邪为患与非湿邪为患的要点是
  A. 发热否 
  B. 呕吐否 
  C. 口渴否 
  D. 小便利否 
  E. 恶寒否 
 
4. [单选题]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唇焦咽痛,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
  A. 肺热壅盛 
  B. 热灼胸膈 
  C. 肺热腑实 
  D. 邪热犯胃 
  E. 热郁少阳 
 
5. [多选题]围术期一旦发生返流和误吸,其结果取决于
  A. 误吸物的量 
  B. pH值 
  C. 误吸物的性质(血液、固体等) 
  D. 发生的时间 
  E. 麻醉药的种类 
 
6. [多选题]牡丹皮的主治证是
  A. 血瘀经闭 
  B. 温毒发斑 
  C. 跌打伤痛 
  D. 血热吐衄 
  E. 无汗骨蒸 
 
7. [单选题]"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其自愈的指征
  A. 得汗自出 
  B. 得汗自止 
  C. 得小便利 
  D. 得下利止 
  E. 得燥屎下 
 
8. [多选题]引起低钾血症的病因有
  A. 长期禁食 
  B. 大量呕吐、严重腹泻 
  C. 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 
  D. 碱中毒 
  E. 酸中毒 
 
9. [单选题]《金匮要略》论治胸痹多是
  A. 温助心阳 
  B. 活血通络 
  C. 宣痹通阳 
  D. 活血化瘀 
  E. 化瘀温阳 
 
10. [单选题]《本神》说“意有所存谓之”
  A. 智 
  B. 虑 
  C. 思 
  D. 志 
  E. 意 
 
11. [多选题]腹部闭合性损伤,不能早期诊断的原因是
  A. 实质脏器破裂,而被膜未破 
  B. 空腔脏器破裂如肠管破裂时穿孔不大,伴有肠管肌肉痉挛 
  C. 同时合并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 
  D. 受损脏器流出液体的刺激性不够强 
  E. 病人延误就诊时机 
 
12. [多选题]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的含义是( )
  A.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阳 
  B.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C.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D. 诸寒者而热之取之阳 
  E. 诸热者而寒之取之阴 
 
13. [单选题]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精明之府是指
  A. 目 
  B. 耳 
  C. 头 
  D. 髓 
  E. 心 
 
14. [多选题]莲子所主治的病证是
  A. 遗精滑精 
  B. 带下 
  C. 脾虚泄泻 
  D. 心悸、失眠 
  E. 肾虚阳痿 
 
15. [多选题]伏暑的发病特点( )
  A. 发于秋冬季节 
  B. 初起表里同病 
  C. 发病轻重与发病时间有关 
  D. 发病急、病情重、病变多 
  E. 易闭窍动风 
 
16. [多选题]反乌头的中药是
  A. 瓜蒌 
  B. 贝母 
  C. 知母 
  D. 夏枯草 
  E. 半夏 
 
17. [多选题]利水渗湿药中,能用治肺热咳嗽的药物是
  A. 薏苡仁 
  B. 冬瓜仁 
  C. 虎杖 
  D. 车前子 
  E. 石韦 
 
18. [多选题]有开窍醒神,辟秽功效的药物是
  A. 冰片 
  B. 樟脑 
  C. 石菖蒲 
  D. 苏合香 
  E. 蟾酥 
 
19. [多选题]关于脑复苏中低温治疗,下列哪些是对的
  A. 低温是脑复苏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体温每降低1℃可使代谢率下降5%~6% 
  C. 凡是心脏停搏者都必须降温 
  D. 心脏停搏达2~3分钟,应是低温的适应证 
  E. 脑组织是降温的重点,头部以冰帽降温效果最好 
 
20. [多选题]静息痛分为
  A. 动脉性 
  B. 静脉性 
  C. 炎性或坏死性 
  D. 体位性 
  E. 温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