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选题]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可用于
A. 乳剂
B. 栓剂
C. 片剂
D. 软膏剂
E. 静脉注射剂
2. [单选题]下列关于中西药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治疗感冒中成药中含有抗过敏药
B.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成药含抗病毒药
C. 止咳平喘中成药中含麻黄碱
D. 治疗糖尿病中成药中含格列本脲
E. 外用中成药中含水杨酸甲酯
3. [单选题]哪组中药连续给予实验动物,会出现体温降低,自主活动减少,心电活动减少,儿茶酚胺含量降低
A. 附子、干姜
B. 黄连、黄柏
C. 茯苓、甘草
D. 肉桂、吴茱萸
E. 高良姜、花椒
4. [单选题]药物临床研究被批准后应当在
A. 1年内实施
B. 2年内实施
C. 3年内实施
D. 4年内实施
5. [单选题]断面较平坦,粉性的中药材是
A. 黄柏
B. 牡丹皮
C. 厚朴
D. 肉桂
E. 杜仲
6. [单选题]一般中药炮制品的绝对含水量应严格控制在
A. 5%~10%
B. 5%~13%
C. 7%~10%
D. 7%~13%
E. 7%~15%
7. [单选题]对蒽醌类衍生物的酸性影响最大的是
A. 羰基
B. 蒽环
C. β-羟基
D. α-羟基
E. 羧基
8. [单选题]扩张冠脉的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阴液、补心气液等忌与哪类药联用
A. 含朱砂的中成药
B. 含牛黄的中成药
C. 含麻黄的中成药
D. 含甘草的中成药
E. 含天麻的中成药
9. [多选题]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零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麻醉药品不得零售
B. 第一类精神药品不得零售
C. 第二类精神药品不得零售
D.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经批准可以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业务
10. [多选题]调整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的确定因素包括
A.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
B.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投入水平变化
C.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变化
D. 已上市药品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评价
1.正确答案 :ABCD
解析:聚山梨酯:是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是由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与环氧乙烷反应生成的亲水性化合物。商品名为吐温(Tween)。聚山梨酯常用于O/W型乳剂的乳化剂,也可用作增溶剂、分散剂和润湿剂。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可用于乳剂、栓剂、片剂和软膏剂。答案选ABCD
2.正确答案 :C
解析:考查中西药的联合使用。止咳平喘的中成药敛肺气,麻黄碱发散肺气,不能合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正确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与认识。长期给予动物寒凉之性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能量代谢等表现出抑制作用,具体指标上可表现为儿茶酚胺类物质(NA及DA等)减少(中枢抑制体现),活动减少,心率减慢(自主神经平衡指数低下体现),体温降低(抑制能量代谢体现),而温热之性药物的表现与之相反。本题题于呈现的是各系统被抑制的表现,应该是寒凉药的作用,而备选答案中仅B项中的一组药物属于寒凉之性,其余均为温热之性或平性,故选择B。
4.正确答案 :C
解析:药物临床研究被批准后应当在3年内实施。逾期未实施的,原批准证明文件自行废止;仍需进行临床研究的,应当重新申请。故本题选C。
5.正确答案 :B
解析:牡丹皮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药材连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答案选B
6.正确答案 :D
解析:D一般中药炮制品的绝对含水量应严格控制在7%~13%。
7.正确答案 :E
解析:本题考点是醌类化合物的酸性。蒽醌类化合物因分子结构中多具有酚羟基或羧基,呈酸性。分子中酸性基团的种类、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蒽醌类化合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含COOH者>含2个以上β-OH者>含1个β-OH者>含2个以上α-OH者>含1个α-OH者。故羧基对蒽醌类衍生物的酸性影响最大。
8.正确答案 :C
解析:含麻黄的中成药忌与降血压的中成药如复方罗布麻片、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牛黄降压丸等并用;也忌与扩张冠脉的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阴液、补心气液等联用。因麻黄中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能直接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同时还能促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另一方面,又能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若同时并用,可产生拮抗作用。故此题应选C。
9.正确答案 :ABD
解析: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经批准可以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业务。
10.正确答案 :ACD
解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和数量调整依据:①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变化;②我国疾病谱变化;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④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情况监测和评估;⑤已上市药品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评价;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mno0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