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5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医学高级职称免费考试试题下载(H7),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5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医学高级职称免费考试试题下载(H7),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检查皮肤癣菌的主要方法是 ( )
  A. 标本直接检查 
  B. 生化反应 
  C. 玻片小培养 
  D. 血清学试验 
  E. 分子生物学检查 
 
2. [多选题]弯曲菌的形态染色特点是 ( )
  A. 菌体为细长、螺旋形 
  B. 革兰阳性 
  C. 菌体为竹节状排列 
  D. 大多为单鞭毛 
  E. 菌体为栅栏状排列 
 
3. [多选题]可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有
  A. 产酸克雷伯菌 
  B. 大肠埃希菌 
  C. 伤寒沙门菌 
  D. 肺炎克雷伯菌 
  E. 宋内志贺菌 
 
4. [多选题]以葡萄糖为例,细菌的能量代谢途径主要有 ( )
  A. BMP途径 
  B. HMP途径 
  C. ED途径 
  D. 厌氧呼吸 
  E. 需氧呼吸 
 
5. [多选题]预防肠热症的措施是
  A.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B. 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 
  C. 使用DFT三联疫苗 
  D. 使用伤寒、甲乙型副伤寒三联疫苗 
  E. 常服用广谱抗生素 
 
6. [多选题]艾滋病感染的易感人群
  A. 同性恋者 
  B. 友病患者 
  C. 医务工作者 
  D. 多次输血者 
  E. 静脉药瘾者 
 
7. [多选题]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寄生于 ( )
  A. 人 
  B. 细菌 
  C. 动物 
  D. 真菌 
  E. 植物 
 
8. [多选题]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形状是 ( )
  A. 革兰阴性杆菌 
  B. 1~3根鞭毛,运动活泼 
  C. 40℃可生长 
  D. 在SS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 
  E. 在培养基上形成有特殊气味的绿色菌落 
 
9. [多选题]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
  A. 均来源于革兰阳性菌 
  B. 化学成分为脂蛋白 
  C. 大多于细菌稳定生长期合成并分泌至胞外 
  D. 对机体组织具有选择性作用,且毒性强 
  E. 可经甲醛处理脱毒成内毒素 
 
10. [多选题]组织培养的用途有 ( )
  A. 分离病毒 
  B. 检测中和抗体 
  C. 制备病毒疫苗 
  D. 用蚀斑试验进行病毒分离 
  E. 研究病毒发病机制 
 
11. [多选题]既可测病毒抗原又可测病毒抗体的方法有 ( )
  A. 免疫电镜检查法 
  B. 免疫荧光技术 
  C. 酶免疫技术 
  D. 斑点分子杂交 
  E. 核酸分子杂交 
 
12. [多选题]恶臭假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区别主要在于 ( )
  A. 色素产生不同 
  B. 氧化酶 
  C. 可生长温度不同 
  D. 糖氧化发酵试验 
  E. 营养要求不同 
 
13. [多选题]临床上常取粪便标本作为检测材料的是 ( )
  A. 甲型肝炎病毒 
  B. 麻疹病毒 
  C. 脊髓灰质炎病毒 
  D. EBV 
  E. 埃可病毒 
 
14. [多选题]不属于非发酵菌的是 ( )
  A. 奈瑟菌属 
  B. 伯克菌属 
  C. 黄杆菌属 
  D. 无色杆菌属 
  E. 嗜血杆菌菌属 
 
15. [多选题]下列哪些物质可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 ( )
  A. 普通菌毛 
  B. 芽胞 
  C. 荚膜 
  D. A族链球菌M蛋白 
  E. 壁磷壁酸 
 
16. [多选题]7~9月份小儿高热,惊厥,昏迷,最常见的疾病是
  A. 霍乱 
  B. 败血症 
  C.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D. 流行性乙型脑炎 
  E. 中毒性肺炎 
 
17. [多选题]预防肠道传染病,采用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措施
  A. 隔离病人及带菌者 
  B. 粪便管理 
  C. 预防给药,疫苗注射 
  D. 保护水源 
  E. 饮食卫生,除四害 
 
18. [多选题]可用于检测病毒大小的方法有( )。
  A. 光谱 
  B. 比色法 
  C. 滤过法 
  D. 电子显微镜 
  E. 比浊法 
 
19. [多选题]细菌的带电现象与下列哪些有关 ( )
  A. 染色反应 
  B. 凝集反应 
  C. 抑菌作用 
  D. 杀菌作用 
  E. 沉淀反应 
 
20. [多选题]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有
  A. 伤寒 
  B. 脾破裂 
  C. 急性中毒 
  D. 急性化脓性感染 
  E. 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