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
A. 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
B. 化学本质不同
C. 分子大小不同
D. 催化功能不同
E. 以上答案都有错误
2. [单选题]属于全身吸入性麻醉药的是
A. 盐酸氯胺酮
B. 氟烷
C. γ-羟基丁酸钠
D. 盐酸普鲁卡因
E. 盐酸丁卡因
3. [单选题]药筛筛孔的"目"数习惯上是指
A. 每厘米长度上筛孔数目
B. 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筛孔数目
C. 每英寸长度上筛孔数目
D. 每平方英寸面积上筛孔数目
E. 每市寸长度上筛孔数目
4. [单选题]能延缓混悬微粒沉降速度的方法是
A. 降低分散媒的黏度
B. 增加分散媒的黏度
C. 减小分散媒的密度
D. 加入反絮凝剂
E. 加入表面活性剂
5. [单选题]下列关于药剂学任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原料药进行结构改造,以提高原料药物的药效并降低生产成本
B. 研究药剂学基本理论
C. 新剂型、新辅料、制剂新机械设备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D.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E.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6. [单选题]属于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
A. 奎尼丁
B. 利多卡因
C. 普萘洛尔
D. 胺碘酮
E. 钙拮抗剂
7. [单选题]有关体液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正确的描述是
A.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大,易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
B.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小,难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
C.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大,易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
D.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小,难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
E.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小,易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
8. [单选题]细胞壁的化学组成较复杂,主要成分是
A. 肽聚糖
B. 葡萄糖
C. 乳糖
D. 核糖
E. 氨基糖
9. [单选题]乙醇代谢过程中能被拉氧头孢影响的酶是
A. 醇脱氢酶
B. 醇还原酶
C. 醛脱氢酶
D. 醛还原酶
E. 酸脱氢酶
10. [单选题]氯丙嗪没有以下哪一种作用
A. 镇吐
B. 抗胆碱
C. 抗肾上腺素
D. 抗心绞痛
E. 抑制ACTH释放
1.正确答案 :A
解析: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结合酶(全酶)是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辅助因子中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与酶分离者,称为辅基。反之称为辅酶。酶蛋白决定酶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及某些基团转移作用。所以答案为A。
2.正确答案 :B
解析:答案:B。氟烷属于全身吸入性麻醉药。
3.正确答案 :C
解析:我国工业用标准筛常用"目"数表示筛号,即以每一英寸(25.4mm)长度上的筛孔数目表示,孔径大小,常用μm表示。
4.正确答案 :B
解析:混悬粒子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 1、微粒半径 沉降速度V 稳定性 反之则稳定性 2、密度差( 1- 2) 沉降速度V 稳定性 3、介质粘度 沉降速度V 稳定性 4、重力加速度g (离心)沉降速度V 稳定性 (分离用)
5.正确答案 :A
解析: 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以优质的制剂应用于临床,发挥防病、治病和诊断疾病的作用。其主要任务为: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与新技术;开发新机型和新制剂;开发新型的药用辅料;整理与开发中药新品种;研究和开发新型的制药机械和设备。
6.正确答案 :A
解析:奎尼丁复活时间常数1~10秒,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属于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普萘洛尔通过阻断β受体发挥对心脏的作用,适于治疗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各种心律失常,属于Ⅱ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动作电位里程和有效不应期,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如用于心房纤颤可恢复及维持窦性节律。钙拮抗剂抑制L型钙电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性,属于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
7.正确答案 :E
解析:本题重在考核体液pH对药物跨膜转运影响。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小,易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在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大,难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弱碱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大,难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小,易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故正确选项是E。
8.正确答案 :A
解析: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两种氨基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肽链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很强的网状结构。各种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侧链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随菌种而异。
9.正确答案 :C
解析: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10.正确答案 :D
解析:氯丙嗪(冬眠灵)主要阻断多巴胺受体,也可阻断α受体、M受体。具有:①镇静、安定作用;②抗精神病作用;③镇吐作用:对刺激前庭引起的呕吐无效;④对体温调节的影响: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⑤影响内分泌:增加催乳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促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⑥增强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无抗心绞痛作用。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nqmr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