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副高)考试宝典卫生管理副高卫生高级职称题库模拟练习(O5),更多卫生管理(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下面关于病因三角模型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目前最科学的病因观
B. 它强调宿主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C. 疾病是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D. 它强调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E. 它强调病原物在发病中的作用
2. [多选题]津液的功能包括( )
A. 滋润濡养作用
B. 化生血液
C. 化生肾精
D.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E. 排泄代谢产物
3. [单选题]患者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心悸,健忘,神疲,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为( )
A. 补气活血,镇惊安神
B.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C.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D.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E. 以上均不是
4. [多选题]医院发生以下哪些情形时,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
A. 10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 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C.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D.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E.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5. [多选题]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适应症( )
A. 所有一类(清洁切口)切口均需使用抗生素预防
B. 二类(清洁-污染切口)切口及三类(污染)切口
C.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
D. 清洁大手术时间长、创伤面大
E.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6. [多选题]整理资料的目的是
A. 为了分组
B. 使资料条理化
C. 检查核对资料
D. 便于统计分析
E. 使资料系统化
7. [单选题]对新生儿进行卡介苗接种,最迟不超过( )
A. 6个月
B. 12个月
C. 18个月
D. 2岁
E. 3岁
8. [多选题]t分布曲线的特点有
A. 两侧对称
B. 曲线的最高点比正态分布的高
C. 曲线形态与样本自由度有关
D. 自由度无限增大时,t分布就趋近标准正态分布
E. 自由度逐渐减小时,t分布就趋近正态分布
9.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寒凝血瘀型痛经之证候的是( )
A. 经前小腹胀痛,经行不畅,色紫黯有块
B. 经行小腹刺痛拒按,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
C. 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减,量少,色黯有块
D. 经行小腹绵绵作痛,量少,色淡质稀
E. 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色紫红,质稠
10. [单选题]具有退虚热功效的药物是( )
A. 黄连
B. 黄柏
C. 黄芩
D. 栀子
E. 龙胆
11. [单选题]OR的流行病学含义为( )
A. 病例组中某因素的暴露比例是对照组的暴露比例的多少倍
B. 暴露于某因素的发病率
C. 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相关
D.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比值
E. 说明点估计值的可信度
12. [单选题]反映事物内部组成部分的比重大小应选用:( )
A. 构成比
B. 相对比
C. 绝对数
D. 率
E. 变异系数
13. [单选题]WHO规定的国际检测的传染病为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回归热、流行性斑疹伤寒,我国根据情况又增加了( )
A. 登革热
B. 乙型肝炎
C. 结核病
D. 黑热病
E. SARS
14. [多选题]下列脉象主病与痰饮有关是( )
A. 滑脉
B. 结脉
C. 弦脉
D. 濡脉
E. 促脉
15. [单选题]关于相对危险度(RR)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 无效假设值为零
B. 在估计公共卫生措施的影响时比特异危险度更有用
C. 在调查特定疾病的病因时比归因危险度更有用
D. 不是流行病学病因调查的测量指标
E. 以上都不是
16. [单选题]我国的结核杆菌多为( )
A. 中、强毒力株
B. 中毒力株
C. 强毒力株
D. 弱、中毒力株
E. 弱毒力株
17. [单选题]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工作的执行部门是( )
A.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 县级以上卫生防疫机构
C. 各级卫生防疫机构
D. 同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E. 以上都不是
18. [单选题]某疾病控制中心收到一急性甲肝病例报告,病人已经住院隔离,该中心于12小时以内派人前往病人家中,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这属于( )
A. 及时消毒
B. 临床性消毒
C. 预防性消毒
D. 随时消毒
E. 终末消毒
19. [单选题]计算简单相关的相关系数的要求是
A. 因变量是正态变量,自变量可以不满足正态
B. 自变量是正态变量,因变量可以不满足正态
C. 两变量都要求满足正态分布
D. 两变量只要求是数值变量指标
E. 两变量只要求是分类变量指标
20. [单选题]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干预过程称为( )
A. 行为反复
B. 行为确立
C. 行为改变
D. 行为矫正
E. 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