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职称考试宝典肿瘤外科正高卫生职称在线测试(C8),更多肿瘤外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白豆蔻的主治病证是( )
  A. 湿阻中焦证 
  B. 胃寒呕吐证 
  C. 风寒湿痹病 
  D. 脾胃气滞证 
  E. 肺燥咳喘证 
 
2. [单选题]炙甘草汤中,治疗心悸、脉结代之君药是( )
  A. 党参 
  B. 桂枝 
  C. 炙甘草 
  D. 麦冬 
  E. 熟地 
 
3. [单选题]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选项中,两者间距离不为9寸的是( )
  A. 耳后两乳突之间 
  B.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C.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D. 前两额发角之间 
  E. 歧骨至脐中 
 
4. [多选题]属清热剂的方剂是( )
  A. 白虎汤 
  B. 犀角地黄汤 
  C. 白头翁汤 
  D. 龙胆泻肝汤 
  E. 小柴胡汤 
 
5. [单选题]肾气丸的主治是( )
  A. 肾阴不足 
  B. 肾阳不足 
  C. 脾阳不足 
  D. 肝阴不足 
  E. 肝阳亢盛 
 
6. [多选题]患者男性,66岁。尿频、尿急4年余,一直以前列腺增生服药治疗,近半年间断出现肉眼血尿前来就诊。对该患者而言不必要的检查是( )
  A. B超检查 
  B. 尿流率检查 
  C.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D. 放射性核素肾显像 
  E. 直肠指诊 
 
7. [多选题]临终关怀对医疗护理的具体要求包括( )
  A. 止痛,通常首选强阿片类药,提倡使用静脉或皮下持续滴注吗啡或其他强阿片类药物 
  B. 尽量保持呼吸通畅,可面罩无创给氧,并使用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药物 
  C. 可提供"营养餐"或"治疗餐",以便尽量保障患者充足的营养需求 
  D. 对有明确感染者,应根据药敏结果,本着联合、广谱、足量原则选用并及时停用抗生素 
  E. 精心处置肠道、尿道的造口、造瘘,维护各种必要的引流、穿刺管道,预防脱落,保持其通畅 
 
8. [单选题]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A. 其性重浊 
  B. 其性黏滞 
  C. 其性干涩 
  D. 其性趋下 
  E. 其性凝滞 
 
9. [多选题]肿瘤细胞膜发生的常见变化有
  A. 糖蛋白结构发生改变 
  B. 细胞膜黏着力增加 
  C. 与植物凝集素起凝集反应 
  D. 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E. 接触抑制降低或消失 
 
10. [单选题]三部举按皆有力的脉称为( )
  A. 紧脉 
  B. 滑脉 
  C. 弦脉 
  D. 实脉 
  E. 洪脉 
 
11. [单选题]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其治法是( )
  A. 益气养血 
  B. 补肾宁心 
  C. 养心安神 
  D. 解郁化痰 
  E. 疏肝解郁 
 
12. [多选题]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物组成有( )
  A. 党参、白术 
  B. 茯苓、甘草 
  C. 半夏、陈皮 
  D. 木香、砂仁 
  E. 生姜、大枣 
 
13. [多选题]阴阳互损的含义包括( )
  A. 阴消阳长 
  B. 阴阳偏胜 
  C. 一方虚损不足,导致对方受损 
  D. 阴阳俱消 
  E. 阴阳对立制约 
 
14. [单选题]性味辛温的活血祛瘀药是( )
  A. 丹参 
  B. 艾叶 
  C. 半夏 
  D. 川芎 
  E. 郁金 
 
15. [多选题]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效果与下列有关的因素是( )
  A. 肿瘤切缘边界足够 
  B. 原发肿瘤大小 
  C. 组织学分级 
  D. 术后放疗 
  E. 使用6MV以上的X射线行术后放疗效果较好 
 
16. [单选题]患者李某,8月1日前来就诊:突然发病,壮热,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此为( )
  A. 风热感冒 
  B. 风热夹燥感冒 
  C. 风热夹暑湿感冒 
  D. 风寒感冒 
  E. 时行感冒 
 
17. [单选题]患者舌质红,苔黄腻多为( )
  A. 痰饮 
  B. 湿热 
  C. 瘀血 
  D. 阴虚 
  E. 虚寒 
 
18. [单选题]固本止崩汤主要适用于( )
  A. 崩漏血热妄行型 
  B. 崩漏瘀滞冲任型 
  C. 崩漏脾气不足型 
  D. 崩漏肾阳虚型 
  E. 崩漏肾阴虚型 
 
19. [多选题]良性瘤的一般特征有( )。
  A. 主要的危害是局部阻塞和压迫 
  B. 生长缓慢 
  C. 很少转移 
  D. 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 
  E. 膨胀性生长,有包膜形成 
 
20. [单选题]"热因热用"属于( )
  A. 阴病治阳 
  B. 阳中求阴 
  C. 阴中求阳 
  D. 逆治法 
  E. 反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