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医眼科正高卫生职称专业知识考试试题(A6),更多中医眼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医眼科正高卫生职称专业知识考试试题(A6),更多中医眼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乌头赤石脂丸的配伍特点有( )
  A. 用辛散与收涩药使寒去而不伤正 
  B. 用甘草解乌头毒性 
  C. 用蜂蜜制以丸剂使峻药缓用 
  D. 用乌头附子峻逐阴寒 
  E. 用薏苡仁协助乌头缓急止痛 
 
2. [多选题]以下那些情况可导致发黄( )
  A. 无汗 
  B. 小便不利 
  C.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 
  D. 濈然汗出 
  E. 大便硬 
 
3. [多选题]五加皮的适应证是
  A.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B. 肝肾不足,腰膝痿软 
  C. 小儿行迟 
  D. 水肿、小便不利 
  E. 去积杀虫 
 
4. [多选题]藿香的功效是
  A. 化湿 
  B. 燥湿 
  C. 胜湿 
  D. 止呕 
  E. 解暑 
 
5. [多选题]角膜接触镜按用途可分为
  A. 光学矫正 
  B. 保护眼球 
  C. 眼病治疗 
  D. 预防近视 
  E. 美容 
 
6. [单选题]湿温,症见身热心烦,渴不多饮,脘痞,呕恶,便溏,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其辨证为
  A. 湿热阻于下焦 
  B. 湿热积滞交结胃肠 
  C. 肠热下利 
  D. 湿热困阻中焦 
  E. 湿热困阻三焦 
 
7. [多选题]仲景认为产妇喜汗出是因为( )
  A. 外感风邪 
  B. 气虚不固 
  C. 里热熏蒸 
  D. 亡阴血虚 
  E. 阳气独盛 
 
8. [多选题]据《素问·痹论》,可能出现呕吐症状的是
  A. 心痹 
  B. 肺痹 
  C. 脾痹 
  D. 肾痹 
  E. 肝痹 
 
9. [多选题]叶天士《温热论》中关于温病的发生与传变规律为:( )
  A. 温邪上受 
  B. 外感温邪 
  C. 首先犯肺 
  D. 热闭心包 
  E. 逆传心包 
 
10. [多选题]斜视的治则是
  A. 以针为主 
  B. 只针不灸 
  C. 补法 
  D. 泻法 
  E. 平补平泻 
 
11. [多选题]与灸法疗效相关的作用要素有
  A. 灸温 
  B. 灸量 
  C. 灸时 
  D. 灸质 
  E. 施灸手法 
 
12. [单选题]太阳病发汗后,脉由浮变为沉迟,而仍身疼痛,当治以
  A. 小建中汤 
  B. 桂枝汤 
  C. 四逆汤 
  D.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E. 桂枝附子汤 
 
13. [单选题]身热,神志昏愦,倦卧,汗多气短,脉细无力,首选方是
  A. 菖蒲郁金汤合生脉散 
  B. 苏合香丸合生脉散 
  C. 青蒿鳖甲汤合生脉散 
  D. 大定风珠 
  E. 安宫牛黄丸合生脉散 
 
14. [多选题]表层巩膜炎的典型特征是( )
  A. 症状开始后一天到高峰,2到3周内恢复 
  B. 明显眼痛、视力下降 
  C. 无痛性眼红,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D. 表层巩膜炎不会对眼组织造成长期的损害 
  E. 女性多见,可呈周期性发作 
 
15. [多选题]突起睛高与鹘眼凝睛之鉴别要点是
  A. 前者单眼高凸来之急;另者双眼高凸来之缓 
  B. 视力骤阵或缓阵 
  C. 全身常伴有发热头痛,甚至恶心呕吐;另者全身相应表现为心烦少寐,易出汗,倦总乏力 
  D. 有遗传因素或与同样患者有接触史 
  E. 多发于儿童或成年 
 
16. [多选题]川乌的适应证是
  A. 风寒湿痹 
  B. 水肿 
  C. 痰饮 
  D. 诸寒疼痛 
  E. 跌打损伤 
 
17.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互用关系
  A.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B.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D. 形归气,气归精 
  E. 精食气,气生形 
 
18. [单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疾病治疗方法,认为“其慓悍者”可以
  A. 引而竭之 
  B. 按而收之 
  C. 因而越之 
  D. 汗而发之 
  E. 涌而越之 
 
19. [单选题]《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脾气乃绝”的原因是
  A. 味过于酸 
  B. 味过于咸 
  C. 味过于苦 
  D. 味过于辛 
  E. 味过于甘 
 
20. [多选题]关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哪些是错误的
  A. 阴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阳经 
  B. 阳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阴经 
  C. 督脉别络散于头 
  D. 任脉别络散布于胸胁 
  E. 脾之大络散于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