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2024临床血液技术卫生高级职称(副高)历年真题(F7),更多临床血液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
A. 铁蛋白
B. 球蛋白
C. 血红蛋白
D. 血色素
E. 亚铁血红素
2. [单选题]正常人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为
A. 白天夜间无变化
B. 白天较高
C. 夜间较高
D. 精神刺激时增高
E. 寒冷时增多
3. [单选题]关于血清脂肪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人的血清脂肪酶的含量极少
B. 急性胰腺炎时,1小时血清脂肪酶就可能明显升高
C. 在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活性升高时间比较早、幅度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其诊断价值优于淀粉酶
D. 凡有血清淀粉酶升高的病例,其血清脂肪酶也会升高
E. 凡有血清脂肪酶升高的病例,其血清淀粉酶不一定会升高
4. [单选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 抗人球蛋白试验
C. 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D. 酸溶血试验
E.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5. [单选题]目前AIDS血清学检查,抗HIV阳性主要指
A. P24抗体和P36抗体
B. P41抗体
C. P24抗体和gp120抗体
D. gp120抗体
E. P36抗体
6.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发现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最简便试验
A. 血涂片上体积巨大(如小淋巴细胞)的血小板>50%
B. 体内外血小板黏附试验减低
C. 血小板聚集试验正常,但对Ristocetin无反应
D. 单克隆抗体(AN51,SW2)证实缺乏GPIb
E. 血小板第3因子(PF3)有效性升高
7. [单选题]试带法检测尿白细胞主要采用
A. 淋巴细胞酯酶法
B. 单核细胞酯酶法
C. 嗜碱粒细胞酯酶法
D. 中性粒细胞酯酶法
E. 嗜酸粒细胞酯酶法
8. [单选题]血液的生理功能( )
A. 运输功能
B. 协调功能
C. 维护机体内环境
D. 防御功能
E. 以上都是
9. [单选题]下列哪种疾病不会使血小板减低
A. 脾功能亢进
B. SLE
C. DIC
D. 急性溶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0. [单选题]下列何者做PAS染色时红系阳性反应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巨幼细胞贫血
C. 红白血病
D. 溶血性贫血
E.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1. [单选题]与血管外溶血不符合的是
A. 常为慢性经过
B. 脾不肿大
C. 常为先天性
D. 破坏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系统吞噬
E. 黄疸
12. [单选题]不符合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特点的是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血小板膜GPⅠb/Ⅸ或GPⅤ的缺乏
C. 血小板膜不能结合vWF
D. 不能黏附于内皮下组织
E. 对瑞斯托霉素有聚集反应
13. [单选题]该标准物质稳定、均一,采用高度准确、可靠的若干方法定值,可用于校准决定性方法及为二级标准物质定值的为
A. 质控品
B. 校准品
C. 二级标准物质
D. 一级标准物质
E. 患者样本
14. [单选题]同种肾移植时,下列检查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是
A. HLA血清学定型试验
B. HLA细胞学定型试验
C. PHA激发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 淋巴细胞交叉毒性试验
E. 预致敏淋巴细胞分型
15. [单选题]某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及形态不一的深紫红色颗粒,并覆盖胞核上,其胞核、胞质界限不清,核染色质结构不易观察,初步考虑为
A. 早幼粒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巨核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16. [单选题]温氏法血细胞比容测定时应读取哪一层细胞高度的毫米数
A. 血小板层
B. 白细胞层
C. 有核红细胞层
D. 还原红细胞层
E. 带氧红细胞层
17. [单选题]下面关于对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方案,对脂代谢紊乱患者血清标本需进行哪项检测,才能确定其分型
A. 测定血清三酰甘油浓度
B. 测定血清胆固醇浓度
C. 血清置于4℃过夜后,观察血清混浊程度
D. 血清脂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E. 以上都对
18. [单选题]关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论述,错误的是
A. 可分为急发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
B. 急发型表现为急性血管外溶血
C. 急发型以ABO血型不合输血最常见
D. 迟发型通常在输血后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
E. 迟发型可能由于细菌污染了血液
19. [单选题]对肝脏疾病所致贫血,错误的说法是
A. 可以是正常细胞性贫血
B. 可以是大细胞性贫血
C. 胆道阻塞患者外周血涂片中能见到靶形红细胞
D. 酒精中毒性肝病患者外周血涂片中不能见到棘形红细胞
E. 合并脾功能亢进者,全血细胞减少
20. [单选题]最易与不典型发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相混淆的疾病是
A. 缺铁性贫血
B. 巨幼细胞贫血
C. 急性白血病
D.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E. 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