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职称考前点睛模拟题(I3),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职称考前点睛模拟题(I3),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产碱杆菌属的生物学特征是 ( )
  A. 多数无荚膜 
  B. 革兰阴性球菌 
  C. 无芽胞 
  D. 有周鞭毛 
  E. O-F培养基呈碱性反应 
 
2. [多选题]关于类病毒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
  A. 由200~400个核苷酸组成 
  B. 小的杆状RNA分子 
  C. 无包膜或衣壳 
  D. 在细胞核内增殖 
  E. 利用宿主细胞的RNA多聚酶Ⅱ复制 
 
3. [多选题]在描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病因假说的逻辑推理法包括
  A. 求同法 
  B. 类推法 
  C. 求异法 
  D. 共变法 
  E. 排除法 
 
4. [多选题]病毒在细胞内形成的包涵体的组成包括 ( )
  A. 病毒抗原 
  B. 病毒颗粒 
  C. 病毒生物合成的产物 
  D. 宿主细胞器 
  E. 宿主核酸 
 
5. [多选题]下列物质中与细菌合成代谢有关的产物是 ( )
  A. 抗生素 
  B. 甲醛 
  C. 甲酸 
  D. 细菌素 
  E. 维生素 
 
6. [多选题]细菌遗传学分类法不包括的有 ( )
  A. 核酸同源值测定 
  B. 菌体成分的测定 
  C. DNAG+Cmo1%测定 
  D. 代谢途径的分析 
  E. 核糖体RNA碱基序列的测定 
 
7. [多选题]可用于检测活病毒量的方法有 ( )
  A. TCID50或ID50 
  B. 红细胞凝集试验 
  C. 蚀斑或空斑测定 
  D. 电镜下直接计数 
  E. 光镜下直接计数 
 
8. [多选题]为预防甲型流感的主要措施是
  A. 注射丙种球蛋白 
  B. 接种疫苗 
  C. 口服金刚烷胺 
  D. 注意空气消毒 
  E. 避免到公共场所 
 
9. [多选题]除肝外哪些组织具有生物转化功能
  A. 心脏 
  B. 肺 
  C. 皮肤 
  D. 肠道 
  E. 肾脏 
 
10. [多选题]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体积直方图的特点不包括
  A. 波峰左移 
  B. 波峰右移 
  C. 峰底变宽 
  D. 峰底变窄 
  E. 铁剂治疗有效时可出现“双峰” 
 
11. [多选题]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毒主要是( )。
  A. HCV 
  B. HAV 
  C. HBV 
  D. HEV 
  E. TTV 
 
12. [多选题]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时抑制杂菌污染可选择加入 ( )
  A. 青霉素 
  B. 醋酸铊 
  C. 红霉素 
  D. 强力霉素 
  E. 美蓝 
 
13. [多选题]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的疾病是 ( )
  A. 淋病 
  B. 大叶性肺炎 
  C. 疥 
  D. 猩红热 
  E. 痈 
 
14. [多选题]有关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菌群对人体没有任何意义 
  B. 正常菌群对保持人体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C. 正常菌群受到破坏会导致菌群失调 
  D. 菌群失调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E. 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是无害的 
 
15. [多选题]病毒的致病作用包括( )。
  A. 免疫病理损伤 
  B. 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转化 
  C. 病毒致宿主细胞融合 
  D. 病毒释放LPS致病 
  E.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16. [多选题]1986年版的《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的分类标准为 ( )
  A. 细菌形态 
  B. 革兰染色特征 
  C. DNA结构 
  D. 鞭毛、芽胞和荚膜 
  E. 代谢产物 
 
17. [多选题]培养后可观察到单个菌落的接种方法是
  A. 倾注平板法 
  B. 穿刺接种法 
  C. 平板分区划线接种法 
  D. 斜面接种法 
  E. 平板连续划线接种法 
 
18. [多选题]与幽门螺杆菌有关的是( )
  A. 触酶阳性 
  B. 革兰阴性螺旋形 
  C. 兼性厌氧生长 
  D. 氧化酶阴性 
  E. 快速脲酶试验强阳性 
 
19. [多选题]常用的菌种保存方法是 ( )
  A. 转种保存法 
  B. 干燥保存法 
  C. 冷冻干燥保存法 
  D. 液氮超低温保存法 
  E. 培养基保存法 
 
20. [多选题]伤寒皮疹特点是
  A. 分批出现,分布于胸、腹部 
  B. 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退色 
  C. 直径2~4mm,多在10个以内 
  D. 多在2~4天内消失 
  E. 多在1周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