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微生物检验医学中级卫生专业技术真题案例分析题正确答案(K6),更多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职称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用于检查活细菌、螺旋体及其动力的显微镜是
  A. 普通光学显微镜 
  B. 暗视野显微镜 
  C. 相差显微镜 
  D. 倒置显微镜 
  E. 偏光显微镜 
 
2. [单选题]以下不参与体液性防御的是
  A. 溶菌酶 
  B. 蛋白降解酶 
  C. 抗体 
  D. 补体 
  E. 胰蛋白酶 
 
3. [单选题]抗HBc(-)抗HBe(-)抗HBs(+)HBsAg(-),表明
  A. 接种过疫苗或既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B. 乙型肝炎急性期 
  C. 慢性迁延性肝炎 
  D. 慢性活动性肝炎 
  E. 急性肝炎初期 
 
4. [单选题]目前已知各群志贺氏菌的侵袭相关基因都位于
  A. 质粒 
  B. 染色体 
  C. 溶原噬菌体基因组 
  D. 转座子 
  E. 整合子 
 
5. [单选题]Ig的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
  A. CL+CH 
  B. CH区 
  C. VH+VL 
  D. VL+CL 
  E. VH+CH 
 
6. [单选题]在电泳和染色时应注意防护的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是
  A. 溴化乙锭 
  B. 过硫酸铵 
  C. 十二烷基磺酸钠 
  D. 聚丙烯酰胺 
  E. 丙烯酰胺 
 
7. [单选题]药敏试验结果报告中,S代表
  A. 敏感 
  B. 轻度敏感 
  C. 中介 
  D. 耐药 
  E. 中度敏感 
 
8. [多选题]关于巴氏消毒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1.1~62.8℃30秒钟 
  B. 61.1~62.8℃30分钟 
  C. 71.7℃15~30秒钟 
  D. 71.7℃15~30分钟 
  E. 121℃15~30秒钟 
 
9. [单选题]《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属于
  A.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B.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C.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D.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E. 以上都不是 
 
10. [单选题]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的名称是
  A. 秒 
  B. 小时 
  C. 分钟 
  D. 日 
  E. 月 
 
11. [单选题]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属于
  A. 弹状病毒科 
  B. 披膜病毒科 
  C. 冠状病毒科 
  D. 腺病毒科 
  E. 布尼亚病毒科 
 
12.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是什么时间公布执行的
  A. 2010年1月7日 
  B. 2012年1月7日 
  C. 2012年6月26日 
  D. 2012年8月27日 
  E. 2012年10月20日 
 
13. [单选题]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四期为
  A. 潜伏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B.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C. 预备期;增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D. 潜伏期;增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E. 迟缓期;增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14. [单选题]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
  A. 致突变实验,动物致癌实验,流行病学调查 
  B. 流行病学调查,剂量反应关系,哺乳动物终生实验 
  C. 构效分析,致突变实验,恶性转化实验 
  D. 构效分析,致突变实验,动物致癌实验 
  E. 恶性转化实验,动物致癌实验,流行病学调查 
 
15. [单选题]蛋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使用的电泳缓冲液为
  A. TAE 
  B. TBE 
  C. TPE 
  D. Tris-甘氨酸缓冲液 
  E. 碱性缓冲液 
 
16. [单选题]补体能参与的反应是
  A. 间接凝集反应 
  B. 中和反应 
  C. 絮状沉淀反应 
  D. 溶解细胞反应 
  E. 直接凝集反应 
 
17. [单选题]病毒与衣原体的最根本区别是
  A. 对干扰素敏感 
  B. 不具细胞结构 
  C. 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 
  D. 可通过细菌滤器 
  E. 含有核酸 
 
18. [单选题]哪种化合物提供驱动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所必需的自由基
  A. 硫酸铵 
  B. 碳酸钠 
  C. 过硫酸铵 
  D. 氯化铵 
  E. 氯化钠 
 
19. [单选题]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出现卷发状菌的细菌是
  A. 炭疽芽胞杆菌 
  B. 肉毒梭菌 
  C. 棒状杆菌 
  D. 脆弱杆菌 
  E. 蜡样芽胞杆菌 
 
20. [单选题]不能用外斐反应区别的疾病是
  A. 战壕热与斑点热 
  B. 斑疹伤寒与斑点热 
  C. 斑疹伤寒与恙虫病 
  D. 战壕热与Q热 
  E. 斑点热与Q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