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学副高卫往年考试试卷(K1),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学副高卫往年考试试卷(K1),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
  A.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B. 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C. 宣肺定喘,健脾益气 
  D. 健脾化痰,宣肺定喘 
  E. 健脾化痰,补土生金 
 
2. [单选题]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
  A. 上实下虚证 
  B. 痰浊阻肺证 
  C. 肺气郁痹证 
  D. 表寒里热证 
  E. 痰热郁肺证 
 
3.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瓜蒌桂枝汤中选用瓜蒌根为主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是
  A. 身体强几几 
  B. 汗出 
  C. 恶风 
  D. 脉沉迟 
  E. 无汗而小便反少 
 
4. [单选题]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特点是( )
  A. 恶心、呕吐 
  B. 腹上区疼痛 
  C. 发热、白细胞升高 
  D. 血、尿淀粉酶升高 
  E. 血钙降低 
 
5. [多选题]内科杂病的基本病机是
  A. 脏腑功能失调 
  B. 气血失调 
  C. 阴阳失调 
  D. 心肺功能失调 
  E. 脾胃功能失调 
 
6. [多选题]有关经络肢体病的病机的论述正确的是
  A. 血瘀阻络证多见于失血或耗损阴精等疾病过程中 
  B. 邪犯经络证可因内风痰瘀血阻滞经脉 
  C. 血虚筋急证多见于久郁气滞之体 
  D. 经络空虚证多见于热毒蕴结血分之证 
  E. 邪犯经络证多因感受外邪,直犯经脉 
 
7. [多选题]遗精病机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
  A. 脾 
  B. 心 
  C. 肝 
  D. 肺 
  E. 肾 
 
8. [单选题]治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的痰多、咳嗽、气逆等证,宜选用
  A. 夏枯草 
  B. 贝母 
  C. 半夏 
  D. 桔梗 
  E. 枇杷叶 
 
9. [单选题]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A. 脉 
  B. 脑 
  C. 髓 
  D. 女子胞 
  E. 胆 
 
10. [单选题]苏子降气汤适合于哪种类型喘证。
  A. 痰热郁肺 
  B. 痰浊阻肺 
  C. 表寒里热 
  D. 肝气乘肺 
  E. 上盛下虚 
 
11. [单选题]犀角地黄汤的功用是
  A.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B.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C.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D. 利血通肺,凉血止血 
  E.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12. [单选题]通过炮制后可以改变药物功效的药是
  A. 大黄酒制 
  B. 紫菀蜜炙 
  C. 苍术麸炒 
  D. 麻黄蜜炙 
  E. 石膏煅用 
 
13. [单选题]指出"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的原书是
  A. 《景岳全书》 
  B. 《济生方》 
  C. 《张氏医通》 
  D. 《血证论》 
  E. 《丹溪心法》 
 
14. [单选题]痉证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A. 活血化瘀 
  B. 祛风散寒 
  C. 除湿通络 
  D. 平肝息风 
  E.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15. [单选题]轻度黄疸,肝肋下1.5cm,Hb70g/L,网织红细胞0.08,血清铁20μmol/L,Coomb试验阳性。诊断应先考虑
  A. 黄疸型肝炎 
  B. 早期肝硬化 
  C. 缺铁性贫血 
  D. 肝炎并贫血 
  E.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6. [单选题]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纳呆,头眩心悸,或胃中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滑。其首选取方为
  A. 良附丸加减 
  B.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C. 柴胡疏肝散加减 
  D. 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7. [单选题]肝胆湿热证常见的脉象是
  A. 沉细数 
  B. 弦细数 
  C. 濡数 
  D. 弦滑数 
  E. 滑数 
 
18. [单选题]男,38岁。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淡苔厚腻,脉滑实。辨证属
  A. 气厥 
  B. 血厥 
  C. 暑厥 
  D. 食厥 
  E. 痰厥 
 
19. [单选题]患者胁下癥块疼痛如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紫暗,脉沉涩,证属胁痛,其治疗主方应为
  A. 补阳还五汤 
  B. 血府逐瘀汤 
  C. 膈下逐瘀汤 
  D. 柴胡疏肝散 
  E. 逍遥散 
 
20. [单选题]舌中部芒刺者是
  A. 肝胆火盛 
  B. 心火亢盛 
  C. 肺热壅盛 
  D. 胃肠热盛 
  E. 膀胱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