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妇科学高级职称(副高)模拟在线题库(G1),更多中医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妇科学高级职称(副高)模拟在线题库(G1),更多中医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肺气宣发,向上向外升发布散的主要物质是
  A. 浊气 
  B. 卫气 
  C. 血液 
  D. 津液 
  E. 水谷精气 
 
2. [单选题]治疗肾虚而筋骨不健者,宜选用的药物是
  A. 鳖甲 
  B. 女贞子 
  C. 黄精 
  D. 穿山甲 
  E. 龟甲 
 
3. [单选题]桑枝擅长于治疗
  A. 上肢痹痛 
  B. 下肢痹痛 
  C. 游走性痹痛 
  D. 寒湿腰痛 
  E. 周身疼痛 
 
4. [单选题]治疗肾气亏损型滑胎的代表方剂是:
  A. 补肾固冲丸 
  B. 泰山磐石散 
  C. 加味圣愈汤 
  D. 胎元饮 
  E. 举元煎 
 
5. [单选题]鹿茸的内服剂量是
  A. 1~2g 
  B. 0.5~1g 
  C. 3~6g 
  D. 0.01~0.3g 
  E. 1.5~3g 
 
6. [单选题]患者,女,20岁。高热不退,大便秘结,伴口臭口干,时有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数。最宜选用的药对为
  A. 大黄、芒硝 
  B. 大黄、茵陈 
  C. 大黄、丹皮 
  D. 大黄、黄连 
  E. 大黄、附子 
 
7. [多选题]治疗外感风热,常相须为用的药物是
  A. 金银花 
  B. 青黛 
  C. 连翘 
  D. 石膏 
  E. 栀子 
 
8. [单选题]战国时期,为妇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部巨著是
  A. 《伤寒论》 
  B. 《黄帝内经》 
  C. 《史记》 
  D. 《周易》 
  E. 《金匮要略》 
 
9. [单选题]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腰酸耳鸣,经前乳房胀痛,苔薄白,脉细弦,方选:
  A. 固阴煎 
  B. 定经汤 
  C. 逍遥散 
  D. 安冲汤 
  E. 调肝汤 
 
10. [单选题]雄黄可用治的病证是
  A. 虫积腹痛 
  B. 冷积便秘 
  C. 肾虚阳痿 
  D. 久痢 
  E. 虚寒泄泻 
 
11. [单选题]使用疏肝行气药时,宜适当配伍:
  A. 健脾之品 
  B. 养血之品 
  C. 清润平肝之品 
  D. 平肝降逆之品 
  E. 清肝泄热之品 
 
12. [单选题]下列哪味药不是祛风湿强筋骨药
  A. 五加皮 
  B. 桑寄生 
  C. 狗脊 
  D. 千年健 
  E. 蕲蛇 
 
13. [单选题]临产调护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出自
  A. 《医宗金鉴》 
  B. 《达生篇》 
  C. 《妇婴新说》 
  D. 《胎产心法》 
  E. 《十产论》 
 
14. [单选题]患者,女,30岁,1年前生产时大出血,近半年带下量少,阴道干涩,伴性欲减低,毛发脱落,面色无华,头晕眼花,舌淡苔薄,内分泌测定各项激素水平均下降。此患者诊断为
  A. 带下减少:肝肾亏损;卵巢功能早衰 
  B. 带下减少:肝肾亏损;席汉综合征 
  C. 带下减少:血枯瘀阻;卵巢功能早衰 
  D. 带下减少:血枯瘀阻;席汉综合征 
  E. 带下减少:脾虚;卵巢功能早衰 
 
15. [单选题]茵陈蒿汤主治病证的病机是
  A. 湿热外感 
  B. 湿热流注 
  C. 寒湿困脾 
  D. 湿热郁蒸 
  E. 湿浊内阻 
 
16. [单选题]除哪项外,均为五苓散的主治病证
  A. 外有表证,内停水饮 
  B. 水湿下注之泄泻 
  C. 痰饮、脐下动悸 
  D. 水湿内停之水肿 
  E. 湿热下注之癃闭 
 
17. [单选题]患者午后身热,其热不扬,身重胸闷,苔白腻,脉弦细而濡,治宜用
  A. 青蒿鳖甲汤 
  B. 清营汤 
  C. 三仁汤 
  D. 六味地黄汤 
  E. 大补阴丸 
 
18. [多选题]产后痉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
  A. 四肢抽搐 
  B. 苦笑面容 
  C. 项背强直 
  D. 牙关紧闭 
  E. 神昏 
 
19. [单选题]对女性生理特点的概述中,哪条不妥?( )
  A. 女性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经、孕、产、乳几方面 
  B. 气血是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 
  C. 气血通过经络而达到胞宫 
  D. 胞宫是经、孕、产、乳的器官 
  E. 气血来源于脏腑 
 
20. [多选题]下列可出现月经过多的疾病有
  A. 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B. 子宫肌瘤 
  C. 子宫肥大症 
  D. 盆腔炎 
  E. 子宫内膜异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