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基础检验学(正高)模拟考试试题免费下载(V5),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 ( )
A. 凝血首先启动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
B. 内源性凝血途径先由PK、HMWK、FⅫ激活
C. 生理性凝血只局限于受损血管的局部
D. 整个凝血过程均有细胞和体液的参与
E. 凝血过程具有正、负反馈调节作用
2. [多选题]有关粪便理学检查,正确的叙述是 ( )
A. 正常粪便中可有少量黏液,呈黄色
B. 黑色一定是上消化道出血
C. 脓血便只见于细菌性痢疾
D. 直肠癌、肛裂、痔疮或食入大量西瓜、番茄等粪便可呈红色
E. 阿米巴痢疾患者的粪便常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
3. [多选题]磺基水杨酸法可检测的尿蛋白包括
A. 清蛋白
B. 球蛋白
C. 本-周蛋白
D. T-H蛋白
E. 糖蛋白
4. [多选题]χ2检验的用途有
A. 两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
B. 两个或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C. 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D. 两属性变量间的关联分析
E. 以上都对
5. [多选题]溶组织阿米巴的特点有 ( )
A. 是引起阿米巴病的病原体
B. 滋养体内外质分明,常伸出单一伪足
C. 糖原泡可被铁苏木精溶解形成空泡,可被碘染呈棕色
D. 包囊常有4~16个核,拟染色体呈棒状,糖原泡呈空泡
E. 具有感染性的4核成熟包囊,糖原泡及拟染色体更明显
6. [多选题]关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值(绝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之差的绝对值成反比
B. 与标准误成反比
C. t值越大,P值越小
D. t值越大,P值越大
E. 当自由度较小时,对应相同的P值,t值小于u值
7. [多选题]影响湿化学法尿蛋白测定结果的因素有
A. 混浊尿
B. 酸性尿
C. 强碱性尿
D. 餐后2 h尿
E. 含白带尿
8. [多选题]对粪便中淀粉颗粒正确的描述是 ( )
A. 折光性强
B. 碘染色后呈蓝色
C. 苏丹Ⅲ染色呈红色或橘红色
D. 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
E. 粪便中大量出现主要见于肝功能不全
9. [多选题]可用于判断胎儿肾成熟度的是
A. 羊水淀粉酶
B. 羊水葡萄糖
C. 羊水肌酐
D. 羊水磷脂酰胆碱与鞘磷脂
E. 羊水胆红素
10. [多选题]IL-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有( )
A.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B. 诱导发热
C. 激活B细胞
D. 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急性蛋白
E. 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
11. [多选题]痰液镜检时可见到 ( )
A. 阿米巴滋养体
B. 卡氏肺孢子虫
C. 细粒棘球蚴
D. 卫氏并殖吸虫卵
E. 鞭虫卵
12. [多选题]下列各环节中属于血液分析仪分析前质量保证的是
A. 有合格的配套试剂
B. 有合格的检测环境
C. 有合格的检测标本
D. 有合格的室内质控品
E. 有合格的血液分析仪
13. [多选题]健康人粪便中一般不能见到的细菌是
A. 大肠杆菌
B. 葡萄球菌
C. 肠球菌
D. 念珠菌
E. 幽门螺杆菌
14. [多选题]关于尿液分析仪尿蛋白检测,不正确的是 ( )
A. 采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
B. 对白、球蛋白的敏感性一致
C. 尿液pH是影响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D. 大剂量青霉素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
E. 服用奎宁、嘧啶等药物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15. [多选题]有关班氏法尿糖测定,错误的是
A. 反应溶液为碱性
B. 反应溶液为酸性
C. 氧化亚铜为最终产物
D. 硫酸铜为最终产物
E. 阳性反应沉淀物呈蓝色
16. [多选题]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可采用
A. 尿三杯试验
B. 转铁蛋白测定
C. 尿液含铁血黄素颗粒检查
D. 显微镜观察尿细胞形态
E. 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
17. [多选题]血红蛋白尿的特点是 ( )
A. 暗红色、棕红色或酱油色
B. 显微镜检查有红细胞
C. 离心后上清液为无色
D. 隐血试验阳性
E. 尿蛋白质定性阳性
18. [多选题]患者,女,28岁,因感冒、发热、呕吐就诊,尿干化学KET测定结果为阳性,原因最可能是 ( )
A. 尿试带受潮
B. 尿标本留取后放置过长
C. 呕吐原因造成
D. 尿液污染后含有苯丙酮
E. 发热原因(感染性疾病)引起
19. [多选题]有关纤维蛋白的降解,正确的叙述是 ( )
A. 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降解
B. 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出多肽和其附属物
C. 在纤溶酶作用下x′片段裂解出Y′和D片段
D. Y′片段进一步降解为E′片段和C片段
E. 使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生D-二聚体
20. [多选题]实验室应向临床提供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清单,其内容至少应包括
A. 检验项目名称、英文缩写
B. 采用的方法
C. 标本类型
D. 生物参考区间
E. 主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