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理化检验技术(正高)免费模拟考试试题(F1),更多理化检验技术_正高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在锰的甲醛肟分光光度法中,一些金属离子会与甲醛肟形成络合物,干扰锰的测定,加入盐酸羟胺和EDTA可减少干扰,在下列各项中,会对锰的测定产生干扰的元素是
A. 铁
B. 铜
C. 钴
D. 镍
E. 砷
2. [多选题]下列实验室操作中,错误的是
A. 用口吸移液管
B. 用注射针头或注射器进行移液
C. 在安全柜内使用酒精灯
D. 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后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洗手
E. 使用移液管对感染性物质反复吹吸混合
3. [多选题]共沉淀是指待分离的组分在可溶条件下,由于吸附、吸留、共结晶或形成晶核等作用,为共沉淀剂带下来的一种沉淀分离技术。请指出下列哪几种是常用的有机共沉淀剂
A. 8-羟基喹啉
B. 双硫腙
C. 氢氧化钠
D. 铜试剂
E. 甲基紫
4. [多选题]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石墨炉法与火焰法相比,其优点是
A. 分析速度快
B. 灵敏度高
C. 精密度好
D. 样品用量少
E. 测试费用低
5. [多选题]空气中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有
A. 显微镜计数法
B. 滤膜溶解涂片法
C. 滤膜蒸气法
D. 自然沉降法
E. 滤膜采集法
6. [多选题]引起相对保留值增加的参数改变是
A. 柱长增加
B. 相比增加
C. 降低柱温
D. 载气流速降低
E. 改变柱长
7. [多选题]制备无氟水的方法有
A. 普通蒸馏水加氢氧化钠后蒸馏
B. 普通蒸馏水加过氧化氢后蒸馏
C. 普通蒸馏水加高锰酸钾后蒸馏
D. 普通蒸馏水加三氯化铝后蒸馏
E. 普通蒸馏水加硫酸后蒸馏
8. [多选题]为了测定红细胞中某一化合物的含量,下列采血方法中正确的是
A. 用不含抗凝剂的采血管
B. 用含有肝素的采血管
C. 用含有草酸钠的采血管
D. 用含有氟化钠的采血管
E. 用含有EDTA的采血管
9. [多选题]水的硬度按其所含可溶性盐类的组成分为两类: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下列各项中,属于暂时硬度的是
A. 碳酸钙
B. 碳酸镁
C. 重碳酸钙
D. 重碳酸镁
E. 硫酸钙
10. [多选题]下列哪个玻璃仪器不能使用烘烤的方式干燥
A. 烧杯
B. 称量瓶
C. 滴定管
D. 容量瓶
E. 试管
11. [多选题]下面是测定化妆品pH的操作步骤,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称取定量样品于50ml烧杯,加入9倍重量的水,搅拌并加热至40℃使样品与水充分混合,冷却至室温,测定样品液温度
B. 按仪器要求准备pH计,并将温度补偿器调至样品液的温度
C. 预计样品的pH呈碱性,分别从标准磷酸缓冲液和硼酸缓冲液的试剂瓶中倒出约lOml溶液于小烧杯中反复校正pH计
D. 边搅拌边测定样品的pH,当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E. 全部测定完毕后,按仪器要求,冲洗电极,并将甘汞电极的橡皮塞/帽套上,玻璃电极浸泡在纯水中,缓冲液倒回瓶中
12. [多选题]水质分析的一般检验项目中的物理指标共有4项,包括
A. 温度
B. 总硬度
C. 色度
D. 浑浊度
E. 臭和味
13. [多选题]衡量一台质谱仪性能的指标包括
A. 灵敏性
B. 分辨率
C. 质量范围
D. 质量稳定性
E. 质量精度
14. [多选题]氟离子选择电极法中,离子强度缓冲液的作用为
A. 维持一定的离子强度
B. 保持适宜的pH范围
C. 提供掩蔽剂
D. 提高灵敏度
E. 加快电极平衡速度
15. [多选题]分光光度法的吸光度与以下哪些有关
A. 入射光的波长
B. 液层的高度
C. 液层的厚度
D. 溶液的浓度
E. 电压
16. [多选题]以下哪些项有利于RNA样品的保存 ( )
A. RNA溶于0.3mol/L的醋酸钠溶液或双蒸水中置-70℃至~80℃保存
B. DEPC水溶解RNA或在RNA溶液中加入Rnasin或VRC,通过抑制RNA酶对RNA的降解而延长保存时间
C. 将RNA沉淀溶于70%的乙醇溶液,可在-20℃长期保存
D. 将RNA沉淀溶于去离子甲酰胺溶液中,可在-20℃长期保存
E. 如加RNA抑制物可以暂时保存
17. [多选题]自动生化分析仪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A. 终点分析法
B. 连续监测法
C. 比浊测定法
D. 反射光度法
E. 原子吸收法
18. [多选题]在测定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属于操作错误的是
A. 称量某物时未冷却至室温就进行称量
B. 滴定前用待测定的溶液淋洗锥形瓶
C. 称量用砝码没有校正
D. 用移液管移取溶液前未用该溶液洗涤移液管
E. 总是多加了一滴滴定液
19. [多选题]质谱仪中需要真空的部位有
A. 进样系统
B. 离子源
C. 质量分析器
D. 检测器
E. 质谱解析
20. [多选题]《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的砷的测定方法是
A. 分光光度法
B. 氢化物原子吸收法
C.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
D.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E. 砷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