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级卫生考试宝典环境卫生副高高级职称备考模拟试题(F0),更多环境卫生(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下列哪项属于安全性评价第四阶段的试验
A. 致突变试验
B. 慢性毒性试验
C.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
D. 代谢试验
E. 致癌试验
2. [单选题]一般来说,重金属在哪种土壤中容易迁移( )
A. 腐殖质多的土壤
B. 颗粒小的土壤
C. pH低的土壤
D. 呈还原状态的土壤
E. 黏土
3. [多选题]关于致癌强度指数,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指实验动物或人终身接触剂量为1mg/(kg·d)致癌物时的终身超额危险度
B. 以动物试验资料为依据时,其值为线性多阶段模型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斜率95%可信限下限值
C. 以人类资料为依据时,其值为该斜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值
D. 该值越大,则单位剂量致癌物所引起的动物或人的终身超额危险度越大
E. 致癌强度指数用mg/(kg·d)表示
4. [单选题]人群对环境污染的暴露资料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除了( )
A. 环境污染监测资料
B. 污染源综合评价资料
C. 生物监测资料
D. 个体监测资料
E. 专门的调查资料
5. [多选题]影响传染病年龄分布特点的因素有
A. 病后免疫巩固的程度
B. 预防接种的有效执行
C. 人群的经济情况
D. 暴露机会和方式的差异
E. 季节性的变化
6. [单选题]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
A. 传染源不断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过程
B. 病原体沿一定传播途径扩散的过程
C. 易感人群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病的过程
D.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
E. 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不断繁殖的过程
7. [单选题]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复核时间是( )
A. 每半年复核一次
B. 每年复核一次
C. 每三年复核一次
D. 每两年复核一次
E. 不定期
8. [单选题]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一般以下列哪项为主
A. 隔离病人
B. 切断传播途径
C. 治疗病人
D. 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E. 预防接种
9. [多选题]属于阳虚和气虚共证的有( )
A. 舌质淡胖,有齿痕
B. 脉细虚大
C. 自汗懒言
D. 形寒肢冷
E. 倦怠乏力
10. [单选题]在比较不同地区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注意使用
A. 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
B. 民族别发病率,民族别死亡率
C. 职业别发病率,职业别死亡率
D. 性别发病率,性别死亡率
E. 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
11. [单选题]2004年1月,某学者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市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乙型肝炎患病情况的调查,在统计分析时应选用
A. 罹患率和患病率
B. 发病率和死亡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和死亡率
E. 续发率和引入率
12. [多选题]《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制定原则有 ( )
A. 防止地表水传播疾病
B. 规范环境卫生名词、术语、代号等的要求
C. 防止地表水引起急、慢性中毒及远期效应
D. 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
E. 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13. [单选题]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是
A. 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B. 尽可能采用“盲法”收集资料
C. 尽量采用客观指标的信息
D. 限制、匹配、随机化、统计处理
E. 无法避免
14. [单选题]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助中,为了醒目辨认和分类处理,应在轻度受伤人员的手臂上捆绑下列哪种颜色的纱布( )
A. 黑色
B. 红色
C. 黄色
D. 绿色
E. 白色
15. [单选题]采用K值来评价食品早期腐败变质时,若鱼体绝对新鲜,则K值可能等于
A. 18%
B. 23%
C. 25%
D. 28%
E. 31%
16. [单选题]卫生标准规定理发刀具、胡须刷、毛巾不得检出的细菌是( )
A. 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B.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C. 枯草杆菌和链球菌
D. 枯草杆菌和微球菌
E. 所有杂菌
17. [多选题]构成室内小气候的因素是
A. 气温
B. 气湿
C. 气流
D. 热辐射
E. 气压
18. [多选题]生地黄的主治病证是( )
A. 温热病热入营分
B. 血热妄行出血证
C. 热病伤阴,口干口渴
D. 消渴证
E. 热伤阴液,肠燥便秘
19. [单选题]某项队列研究得出的相对危险度为1.5,95%的可信限为1.1~2.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暴露因素是危险因素
B. 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对照组的1.5倍
C. 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比对照组高
D. 暴露与疾病的关联为正关联
E. 归因危险度为28%
20. [单选题]关于病因的具体所指,错误的是
A. 包括宿主、环境和致病因素(动因)
B. 包括外围的远因以及致病机制的近因
C. 包括疾病的启动因素或病原体
D. 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E. 包括交错病因链中的直接和间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