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临床免疫学检验正高高级职称题库免费练习(M7),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临床免疫学检验正高高级职称题库免费练习(M7),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快速血糖仪质控物测定的目的是
  A. 检查血糖仪是否正常工作 
  B. 自动校准血糖仪 
  C. 血糖试纸有否失效 
  D. 消除背景干扰 
  E. 排除故障 
 
2. [多选题]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 )。
  A. IgG 
  B. IgA 
  C. IgE 
  D. IgD 
  E. IgM 
 
3. [多选题]下列属于隐蔽抗原的是( )。
  A. 脑组织 
  B. 组织相容性抗原 
  C. 精子 
  D. 睾丸 
  E. 眼晶状体 
 
4. [多选题]可用于连接半抗原与载体的试剂是 ( )
  A. 碳化二亚胺 
  B. 戊二醛 
  C. 氯甲酸异丁脂 
  D. 琥珀酸 
  E. 对氨基苯甲酸 
 
5. [多选题]红细胞3个平均值包括
  A. MCV 
  B. MPV 
  C. MCH 
  D. MFR 
  E. MCHC 
 
6. [多选题]荧光素抗体的纯化常采用哪些方法
  A. 电泳法 
  B. 离心法 
  C. 透析法 
  D. 亲和层析法 
  E. 凝胶过滤法 
 
7. [多选题]下列哪些疾病属于原发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A. SLE 
  B. 多发性骨髓瘤 
  C.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D. 重链病 
  E. 轻链病 
 
8. [多选题]放射免疫技术中所使用的抗体要求 ( )
  A. IgM类 
  B. 单克隆抗体 
  C. 抗体滴度高 
  D. 交叉反应率低 
  E. 高亲和常数 
 
9. [多选题]均相酶免疫测定的方法包括
  A. ELISA 
  B. CEDIA 
  C. ABC-ELISA 
  D. SPEIA 
  E. EMIT 
 
10. [多选题]关于抗体亲合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IgG亲合力高于IgM 
  B. 抗体亲合力高,与抗原易解离 
  C. 抗体亲合力用平衡常数K表示 
  D. 抗体亲合力由抗体超变区与抗原表位空间构型吻合程度而定 
  E. 抗体亲合力与抗体结合价有关 
 
11. [多选题]无动力的细菌有
  A. 大肠埃希菌 
  B. 痢疾志贺菌 
  C. 阴沟肠杆菌 
  D. 伤寒沙门菌 
  E. 肺炎克雷伯菌 
 
12. [多选题]作为酶免疫技术的固相载体,应该符合哪几项
  A. 结合蛋白容量大 
  B. 可牢固结合,不易脱落 
  C. 结合后不影响蛋白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D. 蛋白结合后活性基团朝向载体 
  E. 简便易行 
 
13. [多选题]参与淋巴细胞归巢的粘附分子是 ( )
  A. CD44 
  B. VLA-4 
  C. LFA-1 
  D. CLA 
  E. L-选择素 
 
14. [多选题]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包括
  A. 肥大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 效应T细胞 
 
15. [多选题]LD抗原包括
  A. HLA-A 
  B. HLA-B 
  C. HLA-DR 
  D. HLA-D 
  E. HLA-DP 
 
16. [多选题]选择素分子膜外区组成部分包括 ( )
  A. 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 
  B. C型凝集素(CL)结构域 
  C. IgV样结构域 
  D. 表皮生长因子(EGF)样结构域 
  E. IgG样结构域 
 
17. [多选题]能量复合型染料包括
  A. 藻红蛋白花青苷5(Pecy5) 
  B. 异硫氰酸基罗丹明X(X-RITc) 
  C. 藻红蛋白花青苷7(Pecy7) 
  D. 藻红蛋白-得州红(ECD) 
  E. 别藻青蛋白花青苷7(APC-CY7) 
 
18. [多选题]参与抗肿瘤作用的细胞有 ( )
  A. CTL 
  B. NK细胞 
  C. T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巨噬细胞 
 
19. [多选题]补体含量显著降低的疾病有( )。
  A. SLE 
  B. RA 
  C. 细菌感染 
  D. 肝硬化 
  E. 大面积烧伤 
 
20. [多选题]免疫染色过程中使用蛋白酶消化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 暴露抗体的补体结合位点 
  B. 增加细胞和组织的通透性 
  C. 利于抗体与抗原最大限度的结合 
  D. 限制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E. 减少非特异性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