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宝典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正高高级职称冲刺密卷详细解析(K0),更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宝典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正高高级职称冲刺密卷详细解析(K0),更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外感咳嗽的治疗原则为( )
  A. 调理脏腑 
  B. 化痰止咳 
  C. 燥湿化痰 
  D. 疏散解表 
  E. 祛邪利肺 
 
2. [多选题]粉尘对人体的作用中,正确的是
  A. 致纤维化 
  B. 致敏 
  C. 中毒 
  D. 致癌作用 
  E. 刺激症状 
 
3. [单选题]治疗劳淋阳虚证的代表方是( )
  A. 补中益气丸 
  B. 理中丸 
  C. 左归丸 
  D. 金匮肾气丸 
  E. 六味地黄丸 
 
4.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脾阳虚弱带下过多的主症的是( )
  A. 带下色白,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 
  B. 面色萎黄,体倦乏力 
  C. 精神疲倦,纳少便溏 
  D. 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E. 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5. [多选题]流行病学实验中采用盲法的目的是
  A. 为了消除研究者主观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B. 是医学伦理学的需要 
  C. 为了消除实验对象主观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D. 为了提高检验效能 
  E. 为了消除研究者和/或实验对象的恐惧心理 
 
6. [多选题]按诊的内容,临床上常用的有( )
  A. 按肌肤 
  B. 按胸胁 
  C. 按脘腹 
  D. 按手足 
  E. 按腧穴 
 
7. [单选题]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
  A. 心、肝、肾经 
  B. 胆、胃、三焦经 
  C. 心、肺、心包经 
  D. 心、胆、小肠经 
  E. 肺、脾、胆经 
 
8. [多选题]肝郁气滞型缺乳的主症包括( )
  A. 产后乳少 
  B. 产后无乳 
  C. 胸胁胀闷 
  D. 食欲减退 
  E. 脉弦数 
 
9. [单选题]观察舌象辨别病邪的性质主要依据是( )
  A. 舌苔的有无 
  B. 舌苔的润燥 
  C. 舌苔的厚薄 
  D. 舌苔的颜色 
  E. 舌苔的腐腻 
 
10. [多选题]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
  A. 新生儿的增加 
  B. 易感人口的迁入 
  C.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D. 免疫人口的死亡 
  E.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的增加 
 
11. [多选题]泄泻的临床症状有( )
  A. 排便次数增多 
  B. 里急后重 
  C. 腹痛腹胀 
  D. 便下赤白脓血 
  E. 大便粪质清稀 
 
12. [单选题]寸口脉分候脏腑,心的病变反映于( )
  A. 右关部 
  B. 左关部 
  C. 左尺部 
  D. 右尺部 
  E. 左寸部 
 
13. [多选题]对土壤污染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期性 
  B. 短期性 
  C. 复杂性 
  D. 直接性 
  E. 综合性 
 
14. [单选题]喘证的最主要辨证要点为( )
  A. 辨部位 
  B. 辨寒热 
  C. 辨虚实 
  D. 辨阴阳 
  E. 辨气血 
 
15. [多选题]关于小儿囟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前囟出生时直径5~8cm 
  B. 额骨与顶骨之间的间隙称前囟 
  C. 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 
  D. 前囟一般到2岁以后才闭合 
  E. 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16. [单选题]古代养生家主张咽而不吐,以养肾精的物质是( )
  A. 唾 
  B. 涎 
  C. 涕 
  D. 泪 
  E. 痰 
 
17. [单选题]有约束骨骼作用,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是( )
  A. 经别 
  B. 经筋 
  C. 皮部 
  D. 经脉 
  E. 别络 
 
18. [多选题]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人是一个恒动的机体 
  B. 病理上的恒动观 
  C. 生理上的恒动观 
  D. 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E.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 
 
19. [多选题]妇女保健工作方法不包括
  A. 健康教育 
  B. 建立健全有关常规及工作制度 
  C. 调查研究制定计划 
  D. 开展高难尖的新手术方法 
  E. 开展疑难病综合医疗服务 
 
20. [单选题]中医学和西医学相比,最重视( )
  A. 辨病论治 
  B. 辨证论治 
  C. 异病同治 
  D. 已病防病 
  E. 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