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中医骨伤科医学职称副高专项练习在线题库(I3),更多中医骨伤科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中医骨伤科医学职称副高专项练习在线题库(I3),更多中医骨伤科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 易伤阳气 
  B. 主收引 
  C. 多易伤肺 
  D. 易生风动血 
  E. 易于引起流行 
 
2. [多选题]桡骨下端的解剖特点包括
  A. 掌倾角20°~25° 
  B. 桡骨下端内侧缘为三角纤维软骨的基底附着部 
  C. 前臂旋转时是以尺骨为中心,桡骨围绕尺骨回旋 
  D. 尺倾角10°~15° 
  E. 桡骨远端掌侧边缘长于背侧 
 
3. [多选题] 唐代《外台秘要》将损伤分为
  A.  新伤 
  B.  宿伤 
  C.  外损 
  D.  内伤 
  E.  急伤 
 
4. [单选题]辨"五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属
  A. 心善 
  B. 肝善 
  C. 脾善 
  D. 肺善 
  E. 肾善 
 
5. [单选题]下列有关创伤性关节炎预防与调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患者最好减轻体重 
  B. 缓解期应进行爬山等活动 
  C. 急性期受累关节应注意休息 
  D. 关节内骨折的解剖对位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基本条件之一 
  E. 病情严重者,可用拐杖等帮助行走 
 
6. [多选题]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A.  臀先露 
  B.  孕妇孕期外伤史 
  C.  阳性家族史 
  D.  使用襁褓 
  E.  宫内胎位体位异常 
 
7. [单选题]足舟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 足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 
  B. 足内翻时疼痛明显 
  C. 行走、跑跳时牵伸胫后肌,足部疼痛加重 
  D. 舟骨处有压痛和轻度肿胀 
  E. 足外翻时疼痛明显 
 
8. [单选题]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容,“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
  A. 温补肾阳 
  B. 健脾祛湿 
  C. 辛温解表 
  D. 滋阴补肾 
  E. 益气养阴 
 
9. [单选题]三七研末吞服,常用量是
  A. 3~10g 
  B. 10~15g 
  C. 30~60g 
  D. 1~1.5g 
  E. 15~30g 
 
10. [多选题]Salter-HarrisⅠ型骨骺损伤的特点:
  A. 单纯的骨骺分离 
  B. 骨折线不累及骺板的生发层 
  C. 常由剪力和牵拉致伤 
  D. 主要见于年幼儿童 
  E. 预后良好 
 
11. [多选题]下列哪些是虚劳病证治部分提出的证型( )
  A. 虚劳失精 
  B. 虚劳失眠 
  C. 虚劳腰痛 
  D. 虚劳腹痛 
  E. 虚劳干血 
 
12. [单选题]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A. 血府 
  B. 经络 
  C. 腠理 
  D. 三焦 
  E. 分肉 
 
13. [单选题]有关肱骨内上髁的局部解剖错误的是:
  A. 其后侧为尺神经沟 
  B. 骨化中心5岁出现 
  C. 骨化中心14~15岁闭合 
  D. 是前臂伸肌群的附着点 
  E. 是内侧副韧带的附着点 
 
14. [多选题]锁骨骨折的并发症包括
  A. 骨折不愈合 
  B. 臂丛神经损伤 
  C. 血管神经损伤 
  D. 压疮 
  E. 感染 
 
15. [单选题]以下属于脾的生理功能失调的是
  A. 脾气虚损 
  B. 水湿中阻 
  C. 脾阳亢盛 
  D. 脾血不足 
  E. 脾阴失调 
 
16. [多选题]《金匮要略》中提到的预防思想有( )
  A. 未病先防 
  B. 既病防变 
  C. 早期治疗 
  D. 防止误治 
  E. 治未病 
 
17. [单选题]中医认为骨折的愈合过程是( )。
  A. 活血、补肾、强骨 
  B. 活血、舒筋、壮骨 
  C. 瘀去、新生、骨合 
  D. 瘀去、壮骨、强筋 
  E. 活血、补阳、壮骨 
 
18. [多选题] 足趾间关节脱位可分为
  A.  近端趾间关节脱位 
  B.  远端趾间关节脱位 
  C.  前脱位 
  D.  后脱位 
  E.  侧方脱位 
 
19. [单选题]"太阳病,十日巳去,脉浮细而嗜卧者"说明
  A. 病入阳明 
  B. 病仍在太阳 
  C. 病入少阳 
  D. 病入少阴 
  E. 表证已解 
 
20. [多选题]踝部骨折整复手法,包括:
  A. 拨伸牵引 
  B. 旋转加翻转手法 
  C. 叩挤手法 
  D. 推提手法 
  E. 踝背伸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