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环境卫生学卫生高级职称(正高)考试模拟系统(K9),更多环境卫生(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对于选择偏倚的控制原则是
  A. 对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选择性偏倚要充分了解 
  B. 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C. 采用盲法收集资料 
  D. 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 
  E. 采用客观指标进行测量 
 
2. [单选题]下列不属关元穴主治的是( )
  A. 眩晕 
  B. 痛经 
  C. 泄泻 
  D. 中风闭证 
  E. 疝气 
 
3. [多选题]关于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连续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A. 整个流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一个潜伏期 
  B. 地区分布上是向外逐渐蔓延的 
  C. 潜伏期的长短影响流行规模 
  D. 在人群中有一定数量免疫者存在,对于流行过程的发展趋势有抑制作用 
  E. 以上都不对 
 
4. [单选题]虚寒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特点是( )
  A.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B.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小腹隐痛,喜温喜按 
  C.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红,少腹空痛,心悸眼花 
  D.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 
  E.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 
 
5. [多选题]口淡多见于( )
  A. 脾胃虚寒 
  B. 水湿内停 
  C. 脾胃湿热 
  D. 肝胆湿热 
  E. 肾虚 
 
6. [多选题]内伤咳嗽多以调理脏腑为主,表现为( )
  A. 清泄肝火 
  B. 宁心安神 
  C. 健脾 
  D. 补肾 
  E. 养肺 
 
7. [多选题]病因的研究方法有
  A. 描述性研究 
  B. 分析性研究 
  C. 病例发现 
  D. 现场试验 
  E. 健康状况研究 
 
8. [单选题]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暑邪夹湿,气滞湿阻 
  B. 暑性升散,汗多伤津,肢体失养 
  C.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D. 暑性炎热,伤人后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 
  E. 暑性开泄,伤人后引起汗出 
 
9. [多选题]足厥阴肝经能主治的病证有( )
  A. 腰痛 
  B. 妇科病 
  C. 小便不利 
  D. 疝气 
  E. 呃逆 
 
10. [多选题]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 )
  A. 手太阴经 
  B. 足厥阴经 
  C. 足太阴经 
  D. 手少阴经 
  E. 手厥阴经 
 
11. [单选题]过怒主要影响的功能是( )
  A. 呼吸功能 
  B. 藏血功能 
  C. 疏泄功能 
  D. 经气功能 
  E. 运化功能 
 
12. [单选题]月经先期,色淡质稀,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方选( )
  A. 八珍汤 
  B. 养心汤 
  C. 逍遥散 
  D. 四物汤 
  E. 补中益气汤 
 
13. [单选题]舌色淡白兼有白滑苔常提示( )
  A. 寒湿 
  B. 暑湿 
  C. 气血两虚 
  D. 食积 
  E. 阴虚 
 
14. [多选题]关于筛检试验的论述正确的是
  A. 可以区别病人和非病人 
  B. 受试对象是表面健康的人群 
  C. 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的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D. 筛检出来的疾病应具备有效的治疗与控制办法或措施 
  E. 筛检出来的疾病应有进一步确诊的方法或条件 
 
15. [多选题]属于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有( )
  A. 阴器 
  B. 少腹 
  C. 两胁 
  D. 两乳 
  E. 巅顶 
 
16. [多选题]对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要点
  A. 是否真正随机化分组 
  B.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C. 是否采用盲法及其执行情况 
  D. 样本是否适合 
  E. 疗效判定标准是否恰当 
 
17.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热重于湿证"的临床特点的是( )
  A. 黄疸鲜明如橘子色 
  B. 黄疸晦黯如烟熏 
  C. 发热烦渴 
  D. 舌质淡苔白腻 
  E. 脉濡细 
 
18. [单选题]病人外感风寒其脉可见( )
  A. 浮缓 
  B. 浮紧 
  C. 沉紧 
  D. 浮数 
  E. 沉细 
 
19. [多选题]毫针刺法中常用的进针方法有( )
  A. 夹持进针法 
  B. 指切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自然仰卧法 
  E. 舒张进针法 
 
20. [多选题]生物学标志物可分为
  A. 吸收生物学标志物 
  B. 接触生物学标志物 
  C. 效应生物学标志物 
  D. 代谢生物学标志物 
  E. 敏感性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