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妇科卫生副高考试模拟练习题(L6),更多中西医结合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的是
  A. 性征 
  B. 体型 
  C. 体姿 
  D. 体格 
  E. 体表形态 
 
2. [单选题]烂喉痧见壮热,烦渴,咽喉肿痛糜烂,甚则气道不通,肌肤丹痧紫赤密布,红晕融合成片,舌绛干燥起芒刺,状如杨梅,其治法为
  A. 气营两清,透邪外出 
  B. 凉血解毒,疏风消肿 
  C. 清营养阴,解毒透邪 
  D. 清气解毒,透泻郁热 
  E. 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3. [单选题]热闭心包与内闭外脱的区别,关键在于前者无
  A. 昏愦不语 
  B. 肢厥 
  C. 气短 
  D. 汗多、气短促、脉细无力 
  E. 发热 
 
4. [多选题]《素问·热论》中,伤寒二日的症状有( )
  A. 身热 
  B. 目疼 
  C. 胸胁痛 
  D. 鼻干 
  E. 耳聋 
 
5. [多选题]《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百病皆生于( )
  A. 寒暑 
  B. 阴阳 
  C. 喜怒 
  D. 清湿 
  E. 风雨 
 
6. [多选题]不协调性宫缩乏力产科检查是
  A. 胎位触不清 
  B. 胎先露部下降延缓或受阻 
  C. 宫口扩张早期缓慢或停止 
  D. 下腹部有压痛 
  E. 胎心不规律 
 
7. [单选题]黄芩汤的药物组成是
  A. 柴胡、芍药、黄芩、生甘草、大枣 
  B. 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半夏 
  C. 黄芩、炙甘草、芍药、大枣、茯苓 
  D. 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 
  E. 黄芩、芍药、炙甘草、人参 
 
8. [多选题]下列哪些对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帮助
  A. 及时切除卵巢囊肿 
  B. 口服避孕药 
  C. 口服阿司匹林 
  D. 减少经宫腔手术 
  E. 及时治疗宫颈粘连 
 
9. [单选题]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时,长期使用高效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导致
  A. 皮肤癌变 
  B. 皮肤白化 
  C. 皮肤萎缩 
  D. 菌群失调 
  E. 疾病加重 
 
10. [单选题]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
  A. 脉细数 
  B. 脉沉迟 
  C. 脉沉涩 
  D. 脉滑而疾 
  E. 脉沉结 
 
11. [单选题]“脾统血”的主要机制是
  A. 控制血液的生成 
  B. 控制血液的流速 
  C. 固摄血液在脉内运行 
  D. 增加内脏血容量 
  E. 调节外周血容量 
 
12. [单选题]《本神》养生“节阴阳而调刚柔”是指
  A. 节制房事、勿使太过 
  B. 节制房事、调和情志 
  C. 适应四时阴阳变化 
  D. 各种养生活动协调刚柔相济 
  E. 以上都不是 
 
13. [多选题]引起外阴瘙痒的因素包括
  A. 黄疸 
  B. 精神因素 
  C.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D. 外阴白癜风 
  E. 糖尿病 
 
14. [单选题]哪一项胎儿发育指数可以提示有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可能
  A. <-1 
  B. <-3 
  C. >3 
  D. <-2 
  E. >1 
 
15. [单选题]对于亚甲蓝试验,下列描述不恰当的是
  A. 蓝色液体由阴道流出为膀胱阴道瘘 
  B. 可协助辨认位置不明的小的瘘孔 
  C. 流出液体为无色或淡黄色为尿道阴道瘘 
  D. 蓝色液体由宫颈流出为膀胱宫颈瘘 
  E. 目的为鉴别膀胱阴道瘘、输尿管阴道瘘 
 
16. [单选题]某男,30岁。上腹胀满,食后加重,大便溏,日2~3次,舌苔白腻,脉滑,治以半夏泻心汤。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调整阴阳以恢复其平衡的治疗学思想,其治则是
  A. 因而越之 
  B. 引而竭之 
  C. 泻之于内 
  D. 按而收之 
  E. 散而泻之 
 
17. [单选题]《热论》中热病的“两感于寒”指
  A. 重复感受寒邪 
  B. 外感寒邪,内伤冷饮 
  C. 表里两经俱受寒 
  D. 手足太阳两经俱受寒 
  E. 以上均不是 
 
18. [多选题]息风法常配合使用的治法有( )
  A. 清气法 
  B. 凉血法 
  C. 祛湿法 
  D. 攻下法 
  E. 清营法 
 
19. [单选题]患者身体疼痛,发汗后其疼痛加重,脉沉迟,宜用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D. 附子汤 
  E. 以上均不可用 
 
20. [单选题]脐带先露,胎膜未破时,应考虑
  A. 脐带位于胎头前方 
  B. 脐带位于胎头枕部 
  C. 脐带位于胎先露前方或一侧 
  D. 脐带位于胎头额部 
  E. 脐带位于胎头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