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库大小:
  • 题目总量:
  • 软件属性:
  • 31M
  • 200万+
  • 中文简体
  • 更新时间:
  • 软件评价:
  • 支持平台:
  • PC/手机/网页

中西医结合妇科(正高)终极模考试试题(T6)

来源: 考试宝典    发布:2025-07-25   [手机版]    

中西医结合妇科(正高)终极模考试试题(T6)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妇科(正高)终极模考试试题(T6),更多中西医结合妇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决定人体生长壮老的是

A. 心气
B. 肝气
C. 脾气
D. 肾气
E. 肺气


2. [多选题]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 )

A. 欲吐不吐
B. 心烦但欲寐
C. 自利而渴
D. 小便色白
E. 四肢厥逆


3. [多选题]经断前后诸证常见分型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心血不足
B. 肾阳虚
C. 肾阴虚
D. 气血虚
E. 肾阴阳俱虚


4. [多选题]雄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A. 青春期促进骨骼的发育
B. 促进阴毛生长
C. 促进骨髓造血
D. 抑制青春期少年肌细胞生长
E. 促进蛋白合成


5. [单选题]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梦哭"是由于

A. 肺气盛
B. 肺气虚
C. 肾气盛
D. 肾气虚
E. 心气虚


6. [多选题]女,28岁,月经规则,妊娠试验阳性,子宫附件出现肿块,应考虑

A. 黄体囊肿
B. 附件炎性肿块
C. 黄素囊肿
D. 卵巢肿瘤
E. 输卵管妊娠


7. [多选题]温病频吐如喷的病机是:( )

A. 湿热内留,胆火乘胃,胃气上逆
B. 食饮伤胃,积滞内停,胃失和降
C. 温病后期,胃阴大伤,胃气上逆
D. 肝风内动,冲逆犯胃
E. 胃气大虚,不能纳食


8. [单选题]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

A.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 小青龙汤
C. 大青龙汤
D. 葛根芩连汤
E. 麻杏石甘汤


9. [多选题]由于妊娠可引起母体的变化,妊娠期易发生下列疾病

A. 急性肾盂肾炎
B. 假性子宫糜烂
C. 上呼吸道感染
D. 心动过缓
E. 糖尿病


10. [单选题]《金匮要略》妊娠五六月坠胎者,谓之

A. 恶阻
B. 子脏开
C. 半产
D. 胞阻
E. 漏下


11. [多选题]导致实热型崩漏的主要原因有

A. 过服辛辣助阳之品
B. 感受热邪
C. 经行产后复感湿热之邪
D. 素体阳盛,肝火易动
E. 素性抑郁,郁久化火


12. [单选题]在《伤寒论》的方剂中,仲景多处用到附子,其中用量最大的方剂是

A. 四逆汤
B. 白通加猪胆汁汤
C. 通脉四逆汤
D. 桂枝附子汤
E. 干姜附子汤


13. [单选题]《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A. 产生七情
B. 聚藏精气
C. 代君行令
D. 辅助血行
E. 以上都是


14. [多选题]下列有清热通便功效的方剂是( )

A. 茵陈蒿汤
B. 栀子柏皮汤
C.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D. 麻子仁丸
E. 抵当汤


15. [多选题]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的共同症状为( )

A. 发热
B. 脉浮
C. 渴欲饮水
D. 小便不利
E. 小便涩痛


16. [多选题]卫分证的辩证要点是( )

A. 头痛
B. 发热,微恶寒
C. 咳嗽
D. 口微渴
E. 无汗


17. [多选题]刘河间对温病学的贡献( )

A. 创“火热致病论”
B. 确立寒凉清下的治疗方法
C. 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益元散等温病治疗方剂
D. 对《伤寒论》方剂进行加减
E. 总结温病临床医案


18. [多选题]闭经患者未接受治疗前确定闭经的最初步骤是

A. 脑CT检查
B. PRL检测
C. 甲状腺功能检测
D. 孕激素试验
E. HCG检测


19. [单选题]《痿论》中提出“藏之长”是指

A. 脾
B. 肺
C. 心
D. 肾
E. 以上都不是


20. [多选题]闭经实证的证型有

A. 肝气郁滞
B. 气滞血瘀
C. 痰湿阻滞
D. 寒湿凝滞
E. 肝郁气滞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roqnq3.html
  • 下一篇:2025卫生职称(正高)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妇科医学职称正高真题详细解析(T6) 导致月经不调,用炮附子的有( )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中,所见发热症的机理是四逆汤中,神失所养# 邪入少阴,阴寒内盛,营卫不和 阳明里热,性平而不温燥,强调"通"字,是祛邪之法。对于"其未满三日者"邪仍在三阳之表,以疏通在
  • @2021-2026 成都不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51ksbd.com 免责声明 蜀ICP备14026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