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3卫生副高考试宝典中医骨伤科学卫生高级职称(副高)免费模拟考试试题(AI7),更多中医骨伤科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陈某,男,61岁,近来喘息咳唾,胸闷气短,不得平卧,心胸疼痛连及后背亦痛,大便不利,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治应选用
  A. 栝楼薤白白酒汤 
  B. 栝楼薤白半夏汤 
  C. 枳实薤白桂枝汤 
  D. 乌头赤石脂丸 
  E. 桂枝生姜枳实汤 
 
2. [多选题]常用治水火烫伤的药物是
  A. 地榆 
  B. 白芷 
  C. 白及 
  D. 白蔹 
  E. 侧柏叶 
 
3. [多选题]下列哪些骨折易并发周围神经损伤
  A. 肱骨髁上骨折 
  B. 股骨干中段骨折 
  C. 肱骨中下1/3骨折 
  D. 腓骨上1/4骨折 
  E. 股骨转子间骨折 
 
4. [单选题]患者李某,男性,81岁,因弯腰时间过久出现腰背酸痛无力,行动艰难,伴有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苔少,脉沉迟。骨密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
  A. 参苓白术散 
  B. 右归丸 
  C. 归脾汤 
  D. 身痛逐瘀汤 
  E. 左归丸 
 
5. [单选题]肺的阴阳属性是
  A. 阳中之阳 
  B. 阳中之阴 
  C. 阴中之阳 
  D. 阴中之阴 
  E. 主气属阳 
 
6. [单选题]据《金匮要略》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 历节 
  B. 伤寒 
  C. 风痹 
  D. 血痹 
  E. 湿痹 
 
7. [单选题]《素问·经脉别论》认为:惊而夺精,汗出于
  A. 肾 
  B. 心 
  C. 肝 
  D. 肺 
  E. 脾 
 
8. [多选题] 骨与关节结核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是
  A.  有明显死骨、较大脓肿或经久不愈的窦道 
  B.  单纯滑膜结核或骨结核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即将发展成全关节结核者 
  C.  脊柱结核合并瘫痪者 
  D.  单纯滑膜结核并影响肢体功能者 
  E.  早期全关节结核为了抢救关节功能,也应及时清除病灶 
 
9. [多选题]下列哪些方剂治疗主证有心痛彻背( )
  A. 栝楼薤白白酒汤证 
  B. 栝楼薤白半夏汤证 
  C. 栝楼牡蛎散 
  D. 薏苡附子散证 
  E. 乌头赤石脂丸证 
 
10. [单选题]湿热发黄证服茵陈蒿汤后,从腹满情况,判断病情减轻的依据是
  A. 腹满顿时消失 
  B. 腹满顿时减轻 
  C. 腹满如故 
  D.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 
  E. 腹满时减 
 
11. [单选题]发生压疮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脊髓损伤 
  B. 周围神经损伤 
  C. 营养不良 
  D. 局部循环障碍 
  E. 长期卧床,护理不良 
 
12. [多选题]与慢性皮肤病有关的内脏是
  A. 心 
  B. 胆 
  C. 肺 
  D. 肝 
  E. 肾 
 
13. [单选题]骨肿瘤中医病因病机不包括( )
  A. 正虚邪侵 
  B. 气滞血瘀 
  C. 痰凝气滞 
  D. 肾虚精亏 
  E. 肝肾不足 
 
14. [单选题]如果X线片表现为:双骶髂关节间隙模糊、狭窄甚至消失,方形椎,脊柱呈竹节样改变,可能为( )
  A. 骨质疏松症 
  B. 休门病 
  C. 强直性脊柱炎 
  D. 脊柱结核 
  E. 增生性脊柱炎 
 
15. [单选题]湿温,症见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苔黄腻,脉濡滑数,其治疗用方为
  A. 藿香正气散配玉枢丹 
  B. 神犀丹配安宫牛黄丸 
  C. 茯苓皮汤配苏合香丸 
  D.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E. 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16. [多选题]常用的引流方法有
  A. 药线引流 
  B. 冷冻引流 
  C. 导管引流 
  D. 药筒引流 
  E. 扩创引流 
 
17. [单选题]开放性骨折一般不做清创缝合的时限为伤后( )。
  A. 3~6小时 
  B. 6~8小时 
  C. 8~12小时 
  D. 12~24小时 
  E. 超过24小时 
 
18. [单选题]"肝病传肾"发生的机理是
  A. 相克 
  B. 相侮 
  C. 母病及子 
  D. 相乘 
  E. 子病犯母 
 
19. [单选题]多有外伤史,症状以髋部疼痛、时重时轻,痛有定处,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为主属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A. 气滞血瘀型 
  B. 肝肾亏虚型 
  C. 心脾两虚,肝肾俱亏型 
  D. 劳损型 
  E. 痰湿蕴结型 
 
20. [多选题]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中医内治法包括
  A.  汗法 
  B.  下法 
  C.  消法 
  D.  托法 
  E.  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