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医内科医学主治医师相关专业在线题库(R9),更多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D. 太阳病转入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 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2. [单选题]下列哪项治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A. 手足不温,脉沉实有力,腹痛便秘 
  B. 手足热甚,脉洪大,呃逆纳差 
  C. 手足汗出,脉浮缓,发热恶风 
  D.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便溏呕呃 
  E. 手足寒,脉沉微,下利清谷 
 
3. [单选题]由黄连、半夏、瓜蒌实组成的方剂是
  A. 半夏泻心汤 
  B. 大陷胸汤 
  C. 滚痰丸 
  D. 小陷胸汤 
  E. 清气化痰丸 
 
4. [单选题]患者,男.45岁。胃部隐隐作痛,遇寒、饥饿、饮食生冷则疼痛加重,按之则舒,进食可使疼痛缓解。经治未愈,胃痛加重,并见呕吐、肢冷。可选用何方治疗
  A. 大建中汤 
  B. 香砂六君子汤 
  C. 黄芪建中汤 
  D. 六君子汤 
  E. 归脾汤 
 
5. [单选题]主治阴暑证的方剂是
  A. 杏苏散 
  B. 桑杏汤 
  C. 参苏饮 
  D. 香薷散 
  E. 益元散 
 
6. [单选题]最早归纳并系统论述“八法”的是
  A.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C. 清·汪昂《医方集解》 
  D. 唐·王焘《外台秘要》 
  E.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7. [单选题]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的疾病是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白血病 
  C. 急性大出血 
  D. 败血症 
  E. 溶血性贫血 
 
8.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是什么时间公布执行的
  A. 2010年1月7日 
  B. 2012年1月7日 
  C. 2012年6月26日 
  D. 2012年8月27日 
  E. 2012年10月20日 
 
9. [单选题]“太息”的病机是
  A. 肝气郁结 
  B. 肝胆湿热 
  C. 肝气犯胃 
  D. 肝阴不足 
  E. 肝火上炎 
 
10. [单选题]以下不是用炒法制成的是
  A. 大黄炭 
  B. 地榆炭 
  C. 荆芥炭 
  D. 血余炭 
  E. 焦白术 
 
11. [单选题]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A. 外感性 
  B. 相兼性 
  C. 地区性 
  D. 季节性 
  E. 转化性 
 
12. [单选题]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之热为
  A. 湿热内郁 
  B. 风湿化热伤阴 
  C. 阴虚火旺 
  D. 气分之热 
  E. 血分之热 
 
13. [单选题]人体实验的道德原则,下列哪一项除外
  A. 符合病人健康高于医学目的原则 
  B. 符合医学目的的原则 
  C. 符合知情同意的原则 
  D. 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E. 符合受试者利益的原则 
 
14. [单选题]以"炙甘草汤"作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的人是
  A. 张仲景 
  B. 成无己 
  C. 朱丹溪 
  D. 张景岳 
  E. 王清任 
 
15. [单选题]患者感染疟疾后表现为: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差,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宜选用
  A. 清瘴汤 
  B. 柴胡截疟汤 
  C. 白虎加桂枝汤 
  D. 何人饮 
  E.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16. [单选题]以下所列项目不属青色主病范围者为
  A. 痛证 
  B. 惊风 
  C. 寒证 
  D. 瘀血 
  E. 水饮 
 
17. [单选题]虚热肺痿为上焦有热所致,咳痰症为
  A. 干咳无痰 
  B. 干咳少痰 
  C. 黄稠痰 
  D. 稠痰白沫 
  E. 清稀白痰 
 
18. [单选题]患者两个月来关节肿大窜痛,屈伸不利,恶风怕冷,虽经治疗,症无改善,又增关节局部灼热,口干便燥,脉滑稍数,舌苔薄黄,主方选用
  A. 白虎桂枝汤 
  B. 薏苡仁汤 
  C. 防风汤 
  D. 桂枝芍药知母汤 
  E. 犀角散 
 
19. [单选题]下列脉象属阴者为
  A. 浮脉 
  B. 数脉 
  C. 洪脉 
  D. 滑脉 
  E. 迟脉 
 
20. [单选题]发热微恶寒,口渴咽干,干咳,舌干苔黄,脉浮数。证属
  A. 伤暑证 
  B. 温燥证 
  C. 凉燥证 
  D. 内燥证 
  E. 阴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