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内科医学职称正高精选在线题库(R2),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甲亢患者放射性131 I治疗适应症为
  A. 中度甲亢,年龄在30岁以上的患者 
  B. 对抗甲状腺药物有过敏等反应或长期治疗无效 
  C. 合并心肝肾等疾病不宜手术,或术后复发者 
  D. 重度浸润性突眼症 
  E. 某些结节性高功能性甲亢患者 
 
2. [多选题]重症泄泻包括
  A. 泻下物腥秽 
  B. 泄泻腹痛 
  C. 泄泻而不能食 
  D. 暴泻无度 
  E. 久泻滑脱不禁 
 
3. [多选题]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阳胜"可见( )
  A. 身热 
  B. 烦闷 
  C. 喘粗 
  D. 齿干 
  E. 无汗 
 
4. [单选题]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 
  B. 感邪较轻 
  C. 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D. 邪热内郁,不能外发 
  E. 以上都不是 
 
5. [多选题]脾肾阳虚,寒浊上犯之关格的主方有
  A. 温脾汤 
  B. 六味地黄丸 
  C. 右归丸 
  D. 吴茱萸汤 
  E. 无比山药丸 
 
6. [单选题]患者身热,大汗出,口燥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时时恶风,背微恶寒,应服
  A. 白虎汤 
  B. 白虎加人参汤 
  C. 桂枝汤 
  D. 大承气汤 
  E. 小承气汤 
 
7. [多选题]据原文,栀子豉汤证可以见到下列哪些表现( )
  A. 腹满 
  B. 虚烦不得眠 
  C. 胸中窒 
  D. 舌上胎 
  E.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 
 
8. [多选题]《素问·热论》全篇原文所涉及的外感病有( )
  A. 广义伤寒 
  B. 狭义伤寒 
  C. 温病 
  D. 寒湿病 
  E. 暑病 
 
9. [单选题]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区别的关键是
  A. 身发热的高低 
  B. 汗出的多少 
  C. 恶寒的有无 
  D. 津伤气耗的轻重 
  E. 以上都不是 
 
10. [单选题]《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A. 一致 
  B. 离合 
  C. 一阴一阳 
  D. 一元 
  E. 气 
 
11. [单选题]症见寒热似疟,午后发热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脘痞,心烦口渴,苔黄白而腻,脉弦数,治宜
  A. 杏仁滑石汤 
  B. 雷氏芳香化浊法 
  C. 甘露消毒丹 
  D. 雷氏宣透膜原法 
  E. 蒿芩清胆汤 
 
12. [多选题]伏邪温病初起的证候表现有( )
  A. 高热 
  B. 烦躁 
  C. 尿赤 
  D. 口渴 
  E. 舌红 
 
13.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互用关系
  A.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B.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D. 形归气,气归精 
  E. 精食气,气生形 
 
14. [多选题]麻子仁丸证可以见到的临床表现是( )
  A. 潮热,谵语,腹满病 
  B. 不大便数日无所苦 
  C. 脉浮而涩 
  D. 小便数 
  E. 大便硬 
 
15. [多选题]可用于饮食停滞之胃痞证的方剂是
  A. 平胃散 
  B. 大安丸 
  C. 枳术丸 
  D. 枳实导滞丸 
  E. 旋覆代赭汤 
 
16. [多选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麻杏石甘汤证均有咳喘,其区别在于。
  A. 前者有表证,后者则无 
  B. 前者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肺气不降;后者邪热壅肺,肺失肃降 
  C. 前者有水饮,后者则无 
  D. 前者腠理闭塞,肺气不降;后者表寒内饮,肺气不降 
 
17. [多选题]口苦、咽干、目眩三症已充分反映了少阳病( )
  A. 火气为病 
  B. 灼伤津液 
  C. 肝风内动 
  D. 胆汁上溢 
  E. 胆火上炎 
 
18. [多选题]黄疸的辨证要点包括
  A. 辨有无表证 
  B. 辨阳黄与阴黄 
  C.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D. 辨虚实 
  E. 辨急黄 
 
19. [单选题]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主之
  A. 茵陈蒿汤 
  B. 栀子柏皮汤 
  C. 抵当汤 
  D.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 以上均不是 
 
20. [单选题]决定湿温病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
  A. 邪气的盛衰 
  B. 元气的盛衰 
  C. 中气的盛衰 
  D. 肾气的盛衰 
  E. 宗气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