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黄疸而有表证者可用"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黄疸而有表证者可用"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在线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单选题]黄疸而有表证者可用
  A. 黄芪桂枝五物汤 
  B. 桂枝加黄芪汤 
  C. 黄芪建中汤 
  D. 柴胡桂姜汤 
  E. 小半夏汤 
 
[单选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的药物是
  A. 知母 
  B. 黄连 
  C. 石膏 
  D. 天花粉 
  E. 芦根 
 
正确答案 :E
解析:芦根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单选题]下列内容,不属腹部触诊的是
  A. 移动性浊音 
  B. 液波震颤 
  C. 腹肌紧张度 
  D. 压痛及反跳痛 
 
正确答案 :A
解析:移动性浊音为叩诊。
[单选题]西医学认为拔罐疗法能够引起体内的生物学效应,以下哪种功能是拔罐疗法不能达到的
  A. 提高免疫能力 
  B. 促进新陈代谢 
  C. 调节肌肉功能 
  D. 调节大脑功能 
  E. 增强骨骼强度 
 
正确答案 :E
解析: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1)留罐法:又称坐罐法,为最常见的吸拔形式。是指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留罐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擦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本法常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和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肌肉松弛的部位,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实证、热证,瘀血证,如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单选题]苏合香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 香附 
  B. 砂仁 
  C. 佩兰 
  D. 藿香 
  E. 良姜 
 
正确答案 :A
解析: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之证乃寒痰郁闭心窍所致。治当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方中苏合香、冰片、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丁香、沉香、荜茇,芳香开窍醒神,行气解郁化浊,散寒止痛。心主血,以熏陆香活血化瘀,芳香解毒。气主动,以白术健脾益气。辛散耗气,以诃子固守敛气,助白术扶助正气,兼防芳香辛散太过。水牛角清心解毒,兼防辛温燥化。朱砂重镇安神,并制约温燥芳香太过。诸药配伍,以奏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之效
[单选题]既能够治疗蛔虫、蛲虫证,又善疗小儿疳疾的药物是
  A. 使君子 
  B. 槟榔 
  C. 鹤草芽 
  D. 苦楝皮 
  E. 南瓜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使君子 功效:杀虫消积。 主治病证: 蛔虫病,蛲虫病。 小儿疳疾。既能驱虫,又能健脾消疳。 用法用量:小儿每岁1~1.5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1次,连用3天。 使用注意: 本品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故不宜超量服。 若与热茶同服,亦可引起呃逆、腹泻,故服药时忌饮茶。
[单选题]能够润肠通便,富含油脂,治老人、虚人便秘多用的药物是
  A. 火麻仁、芦荟 
  B. 番泻叶、牵牛子 
  C. 杏仁、当归 
  D. 火麻仁、郁李仁 
  E. 芒硝、柏子仁 
 
正确答案 :D
解析:润下药 火麻仁 功效: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主治病证: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先煎。 郁李仁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肠燥便秘;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松子仁 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2014 主治病证:肠燥便秘;肺燥干咳。
[单选题]下列各项关于痔疮辨证配穴,错误的是
  A. 肛周肿痛加秩边、飞扬 
  B. 肛周肿痛加次髎、承山 
  C. 气虚下陷灸百会、神阙 
  D. 湿热下注配阴陵泉、三阴交 
  E. 便秘者加支沟、天枢 
 
正确答案 :B
解析:痔疮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与久坐久立、负重远行、饮食不节、妊娠多产、泻痢日久、长期便秘等有关,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湿热下注,使肛部筋脉横懈,而发为痔疮。病久可致脾气下陷。从经脉循行看,督脉过肛门,足太阳的经别入于肛中,所以本病主要与膀胱经、督脉有关。 【辨证】 主症 肛门部出现小肉状突出物,无症状或仅有异物感,也可伴有肛门处疼痛、肿胀和大便时出血。 兼见痔疮伴有疼痛、肿胀,为湿热下注;病久伴有脱肛、乏力,为脾虚下陷。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以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次髂 长强 承山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加中极、阴陵泉;脾虚下陷加脾俞、百会;便秘加支沟、大肠俞。 操作 诸穴均针用泻法,脾虚气陷者宜用补法,可灸。 2.其他治疗 三棱针法 在第7胸椎两侧至腰骶部范围内寻找痔点,其状为红色丘疹,一个或数个不等,出现的部位亦不一致。每次选一个痔点,用粗针挑刺,并挤出血珠或黏液,7天左右1次。
[单选题]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
  A. 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B. 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C. 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D. 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E. 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经络腧穴按诊的异常变化不包括
  A. 条索状物 
  B. 硬结 
  C. 肿胀 
  D. 色黑 
  E. 压痛 
 
正确答案 :D
解析:辨证归经,足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经络按诊最常用背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