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职业病学(副高)备考模拟试题(R4),更多职业病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属于治则的是( )
  A. 治病求本 
  B. 扶正祛邪 
  C. 调理气血 
  D. 活血化瘀 
  E. 调治脏腑 
 
2. [单选题]牙龈红肿疼痛是因为( )
  A. 心火上炎 
  B. 肝火上炎 
  C. 肾阴不足 
  D. 肾阴涸竭 
  E. 胃火上炎 
 
3. [多选题]物理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包括
  A. 减压病 
  B. 中暑 
  C. 高原病 
  D. 手臂震动病 
  E. 航空病 
 
4. [单选题]对于心源性水肿,错误的是
  A. 与肾源性水肿相比,发展较迅速 
  B. 可伴肝、脾大 
  C. 可凹性、坚实难移动 
  D. 由下肢开始延及全身 
  E. 常伴静脉压升高 
 
5. [单选题]三部举按皆有力的脉称为( )
  A. 紧脉 
  B. 滑脉 
  C. 弦脉 
  D. 实脉 
  E. 洪脉 
 
6. [单选题]鸣肺的X线表现有
  A. 类圆形小阴影 
  B. 不规则形小阴影 
  C. 大阴影 
  D. 胸膜和肺门改变 
  E. 以上全有 
 
7. [单选题]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治疗原则是
  A. 迅速脱离现场 
  B. 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解毒与排毒 
  C. 对症处理与支持疗法 
  D. 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E.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8. [单选题]下列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常见诱因错误的是
  A. 抗胆碱能类药物 
  B. 使用吗啡 
  C. 低血钙 
  D. 全结肠镜检查 
  E. 钡灌肠 
 
9. [单选题]对女职工劳动保护不包括哪一期
  A. 月经期 
  B. 生育期 
  C. 孕期 
  D. 产期 
  E. 哺乳期 
 
10. [单选题]健康监护是
  A. 了解生产环境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B. 在实验室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作用,以预示对人的危害 
  C. 通过各种检查与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征象 
  D.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关系或因果关系 
  E. 探讨职业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处理原则 
 
11. [单选题]CO中毒的症状与下列哪项无关
  A. 中毒时体力活动情况 
  B. 与CO接触时间长短 
  C. 患者中毒前的健康状况 
  D. 空气中CO的浓度 
  E. 以上都不是 
 
12. [单选题]湿邪致病可见尿少、水肿等症的主要原因是( )
  A. 湿性趋下,水湿易滞于下肢 
  B. 湿性重浊 
  C.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D. 湿性黏滞,排泄不畅 
  E. 湿性黏滞,疾病缠绵难愈 
 
13. [单选题]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常用方剂是( )
  A. 镇肝熄风汤 
  B. 大定风珠 
  C. 补阳还五汤 
  D. 羚角钩藤汤 
  E. 天麻钩藤饮 
 
14. [单选题]可导致女工月经异常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A. 铅、汞、苯、一氧化碳 
  B. 铅、汞、苯、氮氧化物 
  C. 铅、汞、苯、二硫化碳 
  D. 铅、锰、苯、氯气 
  E. 铅、锰、苯、氨气 
 
15. [单选题]影响刺激性气体作用部位的主要因素是
  A. 化学结构 
  B. 接触时间 
  C. 环境温度 
  D. 气体浓度 
  E. 水溶解度 
 
16. [单选题]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淋巴结肿大常见于
  A. 病毒性肝炎 
  B. 斑疹伤寒 
  C. 干酪性肺结核 
  D. 急性白血病 
  E. 胆道感染 
 
17. [多选题]肺的系统连属包括( )
  A. 在志为悲忧 
  B. 肺与大肠相表里 
  C. 在液为涕 
  D. 在体合皮发毛 
  E. 在窍为鼻 
 
18. [单选题]关于咳嗽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 只有在呼吸道感染时才能引起咳嗽 
  B. 干咳仅见于肺癌早期 
  C. 支气管扩张症往往于清晨或夜间变动体位时咳嗽加重,并伴咳痰 
  D. 中枢神经因素引起的咳嗽,是从脑桥发出冲动所致 
  E. 感染时引起的咳嗽较重,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咳嗽较轻 
 
19. [单选题]左心功能不全呼吸困难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肺泡张力增高,反射兴奋呼吸中枢 
  B. 肺淤血使气体弥散功能降低 
  C. 肺泡弹性减退,肺活量减少 
  D. 右心房与上腔静脉压升高 
  E. 血氧含量减少,乳酸、丙酮酸积聚刺激呼吸中枢 
 
20. [单选题]石棉肺癌为职业肿瘤,诊断依据是
  A. 病理学诊断 
  B. 依据职业史、工龄、工种和发病潜伏期诊断 
  C. 好发部位诊断 
  D. X线表现诊断 
  E. 发病年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