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针灸学高级职称(副高)2024仿真在线题库(O6),更多针灸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针灸学高级职称(副高)2024仿真在线题库(O6),更多针灸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治疗疾湿中阻型眩晕的主要处方是
  A. 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B. 鸠尾、大椎、腰奇、间侠、丰隆 
  C. 中脘、内关、丰隆、解溪 
  D. 大椎、水沟、风府、内关、丰隆 
  E. 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2. [单选题]患者有支气管炎病史十余年,近来时见头晕目眩,咳嗽气急,咳唾涎沫,口不渴,时遗尿,小便频数,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应选用
  A. 苓桂枣甘汤 
  B. 甘草干姜汤 
  C. 甘姜苓术汤 
  D. 茯苓杏仁甘草汤 
  E. 桂苓五味甘草汤 
 
3. [多选题]确定针刺深浅的依据有
  A. 腧穴部位 
  B. 疾病部位 
  C. 证候性质 
  D. 体质与时令季节 
  E. 得气与补泻要求 
 
4. [单选题]泰山磐石散与参苓白术散的共同药物为
  A. 白术、砂仁 
  B. 人参、黄芪 
  C. 熟地黄、当归 
  D. 淮山药、薏苡仁 
  E. 白芍、陈皮 
 
5. [单选题]定位最为准确的腧穴定位法是( )
  A. 骨度分寸法 
  B. 简便取穴法 
  C. 固定解剖标志定位法 
  D. 手指同身寸法 
  E. 活动解剖标志定位法 
 
6. [单选题]患者牙痛,局部肿痛,口渴而臭,便秘,脉洪数,苔黄,治疗取穴当用( )。
  A. 合谷、颊车、外关、风池 
  B. 合谷、颊车、内庭、下关 
  C. 合谷、太溪、行间、下关 
  D. 合谷、颊车、大迎、颧髎 
  E. 合谷、外关、上关、大迎 
 
7. [单选题]心悸伴见浮肿,治疗宜配用的腧穴是( )
  A. 气海 
  B. 水分 
  C. 太冲 
  D. 膻中 
  E. 丰隆 
 
8. [单选题]患儿,女,6岁,尿床2年,症见睡中遗尿,醒后方觉,神疲乏力,小便频数而量不多,食欲差,大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刺灸治疗宜选取下列哪组穴位最佳
  A. 关元、中极、三阴交、水分 
  B. 气海、太溪、三阴交、内关 
  C. 中渚、膀胱俞、三阴交、水道 
  D. 阴廉、中极、关元、血海 
  E.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百会 
 
9. [单选题]《水胀》认为出现腹大身尽肿、皮厚、按之凹陷不起、腹色不变者,其病证当属
  A. 肤胀 
  B. 鼓胀 
  C. 水胀 
  D. 肠覃 
  E. 气胀 
 
10. [多选题]湿温初期三禁指( )
  A. 禁汗 
  B. 禁下 
  C. 禁吐 
  D. 禁滋腻 
  E. 禁温 
 
11.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除( )外,都能治疗心绞痛心脾两虚者
  A. 心俞、脾俞 
  B. 中极、阳陵泉 
  C. 阴郄、足三里 
  D. 巨阙、内关 
  E. 郄门、膻中 
 
12. [多选题]吴茱萸治胃寒呕吐证与其何种功效有关
  A. 降逆止呕 
  B. 补火助阳 
  C. 化湿和胃 
  D. 补气健脾 
  E. 温中散寒 
 
13. [多选题]具咸味的药物是
  A. 石决明、珍珠母 
  B. 地龙、僵蚕 
  C. 鹿茸、紫河车 
  D. 玄参、羚羊角 
  E. 海藻、昆布 
 
14. [多选题]滞产气血虚弱证的刺灸法是
  A. 平补平泻 
  B. 补泻兼施 
  C. 补法 
  D. 泻法 
  E. 灸法 
 
15. [多选题]气阴两伤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在基本处方上加
  A. 太溪 
  B. 合谷 
  C. 商丘 
  D. 太冲 
  E. 气海 
 
16. [单选题]大结胸证的病机是
  A. 痰热互结 
  B. 水热互结 
  C. 湿热内郁 
  D. 寒湿壅聚 
  E. 宿食结聚 
 
17. [单选题]阵发性瘙痒遇风触冷瘙痒加剧,食欲不振,气短无力,脉细弱,舌淡、苔白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风池 
  B. 心俞 
  C. 内关 
  D. 太溪 
  E. 脾俞 
 
18. [多选题]薏苡仁的适应证是
  A. 水肿、脚气 
  B. 脾虚湿泻 
  C. 湿痹拘挛 
  D. 血淋、石淋 
  E. 肺痈、肠痈 
 
19. [单选题]小儿遗尿,治疗选穴主要选取( )
  A. 膀胱经背俞穴 
  B. 任脉 
  C. 任督二脉 
  D. 任脉及足阳明胃经 
  E. 任脉及背俞穴 
 
20. [单选题]大肠募穴所属的经脉是( )
  A. 手阳明大肠经 
  B. 足阳明胃经 
  C. 足太阴脾经 
  D. 足厥阴肝经 
  E. 足少阴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