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正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2024肿瘤内科(正高)专业知识考试试题(F1),更多肿瘤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正高高级职称考试宝典2024肿瘤内科(正高)专业知识考试试题(F1),更多肿瘤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经过大椎穴的经脉是( )
  A. 足阳明经 
  B. 足太阳经 
  C. 手太阳经 
  D. 手少阳经 
  E. 手阳明经 
 
2. [单选题]轻取即得,重按稍减的脉是( )
  A. 浮脉 
  B. 洪脉 
  C. 沉脉 
  D. 涩脉 
  E. 虚脉 
 
3. [多选题]与癫病关系密切的脏腑有( )
  A. 心 
  B. 脾 
  C. 肝 
  D. 胆 
  E. 肾 
 
4.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胃痛常见病因病机的有( )
  A. 忧思郁怒,肝气郁结 
  B. 郁怒伤肝,肝气犯胃 
  C.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D.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E. 禀赋不足,脾胃虚弱 
 
5. [单选题]李某,女,56岁,出现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此时辨证属( )
  A. 肝气郁结 
  B. 气郁化火 
  C. 痰气郁结 
  D. 忧郁伤神 
  E. 心虚胆怯 
 
6. [多选题]气的运动形式包括( )
  A. 呼吸 
  B. 升 
  C. 降 
  D. 出 
  E. 人 
 
7. [多选题]胰腺癌姑息性治疗主要要解决哪些问题 ( )
  A. 解除黄疸 
  B. 解除胃排空障碍 
  C. 解除肠梗阻 
  D. 止痛 
  E. 放疗或化疗促使肿瘤缩小 
 
8. [单选题]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运行为( )
  A. 直线贯注 
  B. 手足贯注 
  C. 上下贯注 
  D. 循环贯注 
  E. 左右贯注 
 
9. [多选题]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
  A. 少府 
  B. 劳宫 
  C. 听宫 
  D. 曲池 
  E. 环跳 
 
10. [单选题]具有固护胎儿作用的经脉是( )
  A. 督脉 
  B. 带脉 
  C. 任脉 
  D. 阴维脉 
  E. 阳维脉 
 
11. [多选题]影响膀胱癌预后主要的有 ( )
  A. 尿中瘤细胞是否阳性 
  B. 肿瘤的部位 
  C. 肿瘤的多发,单发 
  D. 肿瘤浸润深度 
  E. 癌细胞的分化程度 
 
12. [多选题]下列哪些属癌前病变或疾病?( )
  A. 纤维囊性乳腺病 
  B. 胃、十二指肠溃疡 
  C. 黏膜色素斑 
  D. 慢性子宫颈炎 
  E. 慢性萎缩性胃炎 
 
13. [多选题]以下选项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的是( )
  A. 胃肠道来源的、多为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物 
  B. 大于5.0cm的肿物内多无表现为低密度的坏死 
  C. 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D. 部分肿物内可见气影或胃腔内造影剂影 
  E. 可为多发 
 
14. [多选题]望舌苔变化可以分析( )
  A. 邪正的消长 
  B. 病邪的性质 
  C. 病位的浅深 
  D. 血液亏虚 
  E. 病情轻重 
 
15. [单选题]下面对臌胀基本病机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 水裹、气结、血瘀相搏于中 
  B. 湿邪、气结、血瘀相搏于中 
  C. 湿邪、热毒、血瘀相搏于中 
  D. 水裹、热邪、血瘀相搏于中 
  E. 气滞、血瘀、痰湿相搏于中 
 
16. [单选题]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过程学术争鸣的时期是( )
  A. 战国及两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现代 
 
17. [单选题]湿热带下过多的主症不包括( )
  A. 带下量多,色黄,质黏腻,有臭气 
  B. 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样,阴痒 
  C. 口苦咽干,小便短黄 
  D. 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E. 舌苔黄腻,脉濡数 
 
18. [多选题]肝郁气滞型缺乳的主症包括( )
  A. 产后乳少 
  B. 产后无乳 
  C. 胸胁胀闷 
  D. 食欲减退 
  E. 脉弦数 
 
19. [多选题]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下列哪些是软组织肉瘤局控更重要的预后因素 ( )
  A. 病变大小 
  B. 适宜范围的完全的外科切除 
  C. 足够范围足够剂量的照射 
  D. 病变分级 
  E. 病变部位 
 
20. [单选题]中医学和西医学相比,最重视( )
  A. 辨病论治 
  B. 辨证论治 
  C. 异病同治 
  D. 已病防病 
  E. 扶正祛邪